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5年10月09日 星期五

【天山南北绽新颜】万里天山路 三代不了情

本报记者 李元程 本报通讯员 张永恒 陈小军
《工人日报》(2015年10月09日 01版)

新疆高铁自去年11月开通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已累计发送旅客突破300万人次。如今,新疆人期待着到2017年坐着高铁去北京。

乌鲁木齐铁路局总工程师潘新先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新疆只有一条兰新铁路,路网是“一字形”,后来有了第二条干线铁路——南疆铁路,路网变成了“人字形”。去年11月首趟乌鲁木齐至哈密的高铁开通,标志着新疆迈入高铁时代。目前,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5760公里,形成覆盖全疆的铁路网络。

“新疆第一条铁路——兰新铁路,是我们修的。”86岁的中铁一局退休职工韦荫祥说。

65年前,中铁一局的前身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成立,开始修建天 (水)兰(州)铁路。1952年8月31日,天兰铁路修通,毛泽东主席为祝贺天兰铁路修通亲笔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从此,中铁一局人与新疆有了天然的联系,造就了后来的三代人“三上兰新”。

当年,数万建设大军经甘肃兰州,沿途入疆,过天山南麓,越“百里风区”,穿过天山向乌鲁木齐挺进。

“那时候住的是地窝子,机器很少,大多靠人力,劳动强度极大。我们一天劳动12个小时,扛枕木一人肩上扛一根,谁要是动作慢了点儿,后边的人便一个接一个地超过去,那场面才叫热火朝天大干快上。条件艰苦,人们的干劲儿却很大。”87岁的韩福元当年参建了兰新铁路,他回忆说:“大家心里都怀着一腔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将铁轨铺到了乌鲁木齐。”

在新疆,地窝子是条件极其艰苦的象征,新中国第一代开发新疆的建设者们就是住在地窝子里艰苦奋斗。

1966年,兰新铁路全线正式运营,成为我国东连陇海铁路、西接北疆铁路,横贯东西海陆边陲的交通大动脉。

在新疆,不少四五十岁的人,都有“兰新”、“建新”等带“新”的名字。一问,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当年修建兰新铁路的职工。

51岁的兰新荣,出生的时候父母正在修建兰新铁路。为了纪念这件事,父亲给自己的4个儿女分别取名兰进喜、兰新丽、兰新荣和兰新芳。

据说,在乌鲁木齐铁路局职工档案中输入“兰新”两个字,就有80多个名字中含有“兰新”的职工。

1992年,兰新铁路复线开工,很多二代中铁一局人沿着父辈的足迹回到新疆,开始了自己的筑路人生。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新一代筑路人面临的最大的困难,除了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外,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的冲击。

中铁一局三公司党委书记田利锋告诉记者,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交通运输至关重要,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争之地。“虽然新疆第一条铁路兰新线就是一局人修的,后来又修了兰新复线、兰新第二双线,但因为管理机制和市场观念的落后,我们也曾一度面临解散的危机,几乎在新疆无法存身。”

“我们和新疆是血脉相连的关系,决不能失去这块市场。”逆境中的一局人,开始按照市场规律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持续开拓新疆建筑市场,区域化经营发展格局取得长足进度。他们在新疆的项目规模,由最初的几百万元扩大到几十亿元,涌现出了一批典型项目,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013年,中国中铁一局三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13年3月,新疆第一条地铁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投标时,中铁一局三公司对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11标段志在必得,“因为这个地铁站的对面就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办公大楼。那里是我们的父辈当年参加新疆铁路建设的大本营,对我们一局人有着特殊的感情意义。”田利锋告诉记者。

如今,一批80后的年轻人成为地铁工程的建设主力。“家门口工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我们作为第三代筑路人,一定不能给父辈们丢脸。” “80后”总工程师贺琪说。

2015年5月19日,中铁一局三公司参建的全疆第一条地铁——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11标段铁路局站至体育中心站的区间双线隧道贯通,成为全线首段贯通的双线隧道。

2014年11月16日,乌鲁木齐至哈密高铁通车的那天,从候车大厅走向站台短短的三四百米,86岁的韦荫祥拄着拐棍站在冷飕飕的风口歇了3次脚。体弱多病的他8年多第一次出远门。同样走在这条路上,87岁的韩福元老人一直在笑,他说,这是他一辈子最高兴的一天。他的孙子韩峰,是即将出发的新疆高铁首趟列车的司机,为此他一晚上兴奋地没有睡着。

1950年,新疆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坐了7天的汽车、火车到了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高铁通车的当天,库尔班大叔的孙子亚森·麦麦提明,特意从和田坐了33个小时的火车赶到乌鲁木齐。现在,他更大的心愿是希望有一天能坐着高铁到北京,到天安门前照张相。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