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

乌兰陶勒盖夜色美

——随长庆职工艺术团赴毛乌素沙漠腹地慰问演出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康劲
《工人日报》(2014年09月23日 02版)

9月13日傍晚,夜幕缓缓降临,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郊,篮球场上升起了明亮的灯光,西北石油人的“乌兰牧骑”——长庆职工艺术团来到这里。

这里曾是茫茫黄沙与骆驼刺的家园。几年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这里发现了苏里格大气田,累计探明5336.52亿立方米的地质储量,成为中国第一特大型天然气田,然而独特的地质构造却使这里面临着低孔、低渗、低产、低丰度的难题。

钻井不是难题、采气也不是难题,难的是“磨刀石上闹革命”。川庆钻探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的430多名员工来到这里,在无垠的荒野中展开了“工厂化”作业模式,让倔强的天然气按照“长庆人”的指令顺利进入输气管道。

朔风凌厉,人烟稀少,井下公司的员工常年坚守在这塞外之地,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我们的‘乌兰牧骑’来了”

黄昏之前,井下公司带着长庆职工艺术团过来,送文化下基层的首场演出让寂静的乌兰陶勒盖镇郊顿时欢腾起来。

工人们拎着方凳赶过来,围拢在篮球场的周围,刚刚倒班休息的职工们此刻格外兴奋,“我们的乌兰牧骑来了!”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断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一曲沙哑而深情的歌声,拉开了慰问演出的序幕。演唱者是工人们非常熟悉的井下公司党委书记李尊团,登台前他手里特意拿着一张写有歌词的纸片,一句一句合着节拍认真地唱。在担任党委书记之前,他曾任工会主席多年,每年都来这里好几次,每一次的慰问演出总是以他的一曲《为了谁》开场。

唱过无数遍的歌,但站在职工们面前,他仍不免拘谨;听过多少次的旋律,但工人们依然在熟悉的词曲中感同身受。李尊团说,“站在工人们面前唱歌,每一次都心绪沸腾,丝毫不敢马虎。”

进入9月,荒漠沙海中的夜晚,气温骤降,但冰凉的夜风挡不住工友们的热情,舞蹈、独唱、相声、小品,一幕幕精彩的节目让挤在人群中的汉子们激动不已。

“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这就是我的人生……”

33岁的李海波踮着脚尖,用响亮的掌声表达自己的喜悦。都说油田的汉子多壮志,李海波可算一个。来到这里12年,在一线摸爬滚打,干过所有的工种,参与了6项科研攻关,取得了10多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就是这样一位80后技术型“理科生”,居然在业余时间痴迷古体诗词。演出结束后,他难以平复心中跃动的旋律,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留诗两首。一首是,“二月春来雪未消,三军列队陕蒙交;油龙气虎谈笑之,鲜衣怒马人未老。”还有一首是,“群雄会战长庆家,金戈铁马争天下;观我井下复兴势,敢笑赢家非你他。”

写完,李海波一挥手中的笔笑道:“非你他,就是舍我其谁。”确实,只有在苏里格驯服过井下“油龙气虎”的汉子们才有这样的气概。开采低孔、低渗、低产、低丰度的油气层,是世界性的难题,许多国外的同行望而却步,甚至断言这样的油气层不具有开采价值。但是,倔强的中国石油人却在这里建成了年油气当量超过5000万吨的“西部大庆”。

借着乌兰陶勒盖寂静的夜幕,和李海波聊人生。“我大学毕业刚来的头两年,被这里荒凉的环境吓蒙了,脾气变得特别坏,和领导、工友们都吵过,但石油人宽容我,让我慢慢静下心来。现在我最适应的就是一身红工装、一双白手套,若离开这里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干什么。我会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这就是我的人生……”

李海波的妻子是教师,每到暑假就来乌兰陶勒盖住上1个月,公司配有专门的探亲公寓。“公司对员工非常体贴,许多人性化的后勤保障弥补了我们身在塞外的孤独和寂寞。”

“我是‘油田二代’”

常年送文化下基层,是企业体贴野外员工的措施之一,像这次长庆职工艺术团的演出。

用试油大队司钻杨勇的话说:“演员都像亲人一样,他们还专门跑到井队现场表演。”

当晚的演出,有个相声《安全谚语》,让杨勇听得一阵欢笑、一阵心酸。杨勇的父亲也是一位老石油人,那一年身患癌症,从确诊到被送进手术台,硬是不让家人告诉身在井队的儿子。直到出了重症监护室,才给杨勇去了电话。

等杨勇来到病房,才知道父亲险些滑入“鬼门关”,他真急了,“这么重的病,为什么要瞒着我?”老人在病床上艰难地撑起来,“孩子,我也是在油井上干过的人,跟你说了,怕你在操作中分了心,手脚出点乱子,那可就是大事故呀……”

这次经历让杨勇刻骨铭心。从此,他对人总是这样自我介绍,“我是‘油田二代’。”语气隐含自豪。

长庆艺术团的演员们也大多是油田子弟。说相声的安俊涛,曾在北京的相声界“漂”过几年,但最终选择了回到油田,“编油田的段子、演油田人的生活,我演着亲,大家看着也亲。”

甘肃省总工会多年来始终牵挂着这群从甘肃庆阳走出去的石油汉子。甘肃省总工会副主席王勇智说:“工会组织要多为一线职工送文化、送健康、送欢乐,促进改善野外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