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母的正能量注入孩子心田
——失衡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案例及手记
编者按
用关爱支撑留守儿童成长
9月1日,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陆续开学了,留守儿童们在暑假与外出打工父母的短暂相聚后,又与他们匆匆分离。数字显示,我国有超过6000万名留守儿童,帮助他们的父母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质量和技巧,这是作为服务千百万打工者的媒体的社会责任。于是,编者邀请了两位工作在一线的中年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提出一些与子女有效沟通的建议。
曾听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位朋友聊天,她家在东北农村,因太穷,自己当妈妈后,看着襁褓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哭而抓狂。旁人提醒她,孩子哭成那样是饿的,她才赶紧喂奶。
她自己分析,还是因为在成长中,没有得到母亲充分的呵护,从基本食物到基础教育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当她成为母亲时,从自身条件到家庭和社会环境,都无法支撑她做一个有力量的养育者,而当她的孩子长大后,却也无法理解母亲成长环境的恶劣。
近期,有一则新闻说,一位14岁留守少女因缺乏教养和正确引导,沦为贩毒头子。应该说,留守儿童的犯罪现象,是这一群体中的极端例子。更为普遍的问题是,他们极易产生人格缺陷,这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家庭幸福,缺乏成功社会角色的体验。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从家庭关系到社会关系的处理,都会留下隐患。
为千百万辛苦的打工者打开一扇窗口,提供一些简单有效的沟通技巧方法,让他们通过书信、电话或互联网,与孩子的每一次交流,都能尽可能将父母的浓浓关爱,传达到孩子心底,赋予孩子生命成长以力量,这是我们编辑本期稿件的初衷所在。
一个目光慈祥,柔声细语,面带微笑和适宜的身姿,最具亲和力和渗透力,让人放松、愉悦。这些外在形式,由内心安祥、快乐、尊重所支撑。好感觉会传播,正能量会传递,浸润到心底就会驱散化解内心的负能量、负性情绪,这是治愈心理问题的基本原理——正能量感化糟心情。
前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协会主席茹丝·安曼说:“治愈心理问题的根本因素,是治疗师的人格特质”。如果学会修得好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孩子好的“正感觉”,父母就是治愈孩子心理失衡的大师。
案例一:一个3岁半男孩的家长在咨询中反映,孩子好动,难管,怕黑,不好好吃饭,和父母对打对抗。
经过半年心理治疗,家长反映孩子开始听话了,不再怕黑、吃饭也好了;到幼儿园表现得跟换了一个人似的,老师反映很有礼貌、讲道理,幼儿园的表演总是少不了他。
治疗手记:怕黑,难入睡,是内心充满恐惧;表现出的暴力行为是一种防御,让内心的不舒服释放出去。从孩子口中了解到,妈妈工作忙,没耐心,常打骂他。特别是一次尿床后,被妈妈痛打一顿,从此怕睡觉,怕尿湿裤子。
每次和他相处的1小时里,我满怀爱心地关注他,让他自由选择做沙盘游戏,和他聊天,一起玩沙盘,积极参与他邀请的比赛游戏。当他乱砸沙具,把沙子拨出沙盘时,我都平和地对待他;当他不小心摔坏沙具时,我温和地对他说:“没关系”,提醒他“下次小心”,教他怎样是正确的方法;他经常打我,发狠,我都不为所动,耐心地和他玩。建立良好关系后,他每次都邀请我和他玩,像好朋友一样,离开时很开心。
我们的父母需要学习换一种方式,用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我这个陌生人因以持续温和的态度都能消除他的恐惧感,那么,父母的温柔体贴带给孩子的则是踏踏实实的成长。
案例二:一个单亲家庭的11岁、五年级男孩,4岁时,父亲因公牺牲(警察),由妈妈、外婆照顾,家长反映的症状是:撒谎、不爱学习、不写作业、在外面玩不爱回家,和外婆、妈妈对抗,妈妈常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
治疗手记:因为缺失父爱,孩子胆小,没朝气,干什么都不积极。为此,妈妈经常急躁,发脾气时常打骂,导致孩子的恐惧感很强;正常欲求得不到满足,经常偷偷玩游戏,或偷钱买小零食吃,出错时死不认账,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和温暖感的表现。
经过4次治疗,上述症状减轻很多,主动和妈妈认错,在学校表现良好,主动学习。
案例三:15岁的初三男孩,父母两地分居,只有周末见一面。初二时,在学校被冤枉故意不交作业,被愤怒的爸爸当着老师的面狠狠扇了一耳光后,退学回家。转学到妈妈所在城市读了半年初二,但常请病假不上学,甚至想杀要与妈妈离婚的爸爸。
治疗手记:经过1年半的心理治疗,孩子自述,想杀爸爸的强烈念头消除,从动员妈妈和爸爸离婚,转变为调解父母间的矛盾。他把提出离婚的爸爸强拉回来,每周末都回家。现在,孩子已顺利升入高一。
深入了解这个孩子的成长史后,发现他的爸爸酗酒时,常打、骂他,他心里的积怨无从发泄,曾多次威胁母亲想自杀,逼得妈妈的心理接近崩溃。
我多次与他妈妈交流,提出建议,她改变了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孩子逐步走出恐惧被爸爸暴打的阴影,重新回到学校。
案例四:一位17岁女孩,在4岁时父母离异,现随妈妈在重组的家庭生活,经常和妈妈对吵,后发展到从寄宿学校回家不上学。
治疗手记:第一次两小时的咨询,她哭诉妈妈发脾气给她带来的种种刺痛经历,特别是父母离婚近两年后才告诉她事实。原来,父母离婚只分床,不分家。离婚后,爸爸很少关心她;她怨恨又敏感,怪母亲给她安排了一个不如意又管理特别严格的高中,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早恋,爱激动,厌学。
经历半年治疗后,她和妈妈关系明显改善,从年级700多名的学习成绩冲到上学期高二末的30名左右,高考目标是“中国人民大学”。
作为父母,要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让内心充满爱和耐心,克服坏脾气所产生的坏感觉,像对待一棵小树一样耐心陪伴孩子长大。让孩子吸足父性的阳光和母性的雨露,保护和滋养孩子的心灵世界,在幼儿园、小学期、中学期,健康地完成各时期的心理成长任务。
跟着内心充满正能量的感觉——“正感觉”走,为孩子营造内心平静和谐的环境,为他们“成龙成凤”提供最给力的心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