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4年09月03日 星期三

【热点】电影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

本报记者 戴明阳
《工人日报》(2014年09月03日 05版)

日前,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单位主持推出的《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指出,电影票房逐年飞升的同时,跟风投机等现象盛行,故事性差是很多电影的硬伤。

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影市场繁荣依旧。统计显示,半年票房豪取130亿余元,已经超过了2011年全年的总和。

但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单纯地从表面来看,中国电影产业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仔细研究,其中还存在一些隐忧。

资本市场上表现过热

近年来,电影公司的股票在A股市场上表现优异,但股价的飙升却令投资者们欣喜之余有些担忧。

例如,美国公司梦工厂的市值在119亿元人民币左右,而我国华谊兄弟的市值却高达301亿元。业内人士将中国电影产业过热归咎于A股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换而言之,泡沫正在快速形成。

事实上,有一些泡沫即将破裂的迹象。据万得资讯表示,2014年上半年,媒体板块总市值的平均增速约为6%,低于创业板的表现(14.4%),华谊兄弟的市值甚至还下跌了12%。尽管华策影视得以维持72.77%的同比增长率,但光线传媒和华录百纳的增长速度却分别下滑66.64%和27.92%。

即便这样,各路资本仍然蜂拥挤进电影产业。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影视行业投资研究报告》称,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影视融资的新型渠道。

根据China 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截至今年8月初,国内VC/PE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在设立初期定位于影视投资方面的基金共有25只,目标规模为322亿元。

目前,中国影视产业比较活跃的私募基金主要有国影基金、红杉资本、软银、IDG新媒体基金、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等。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表示,基金、信贷、私募股权投资等加起来约有1000亿元~2000亿元的潜在资金准备投资电影。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推出的娱乐宝,开启百姓可以投资电影的先河;超过10万名中国网民参与了对郭敬明《小时代4》的投资,投资门槛低至100元,年利率预计高达7%,而网民为《小时代3》拍摄筹集了近千万元资金。

有业内人士打趣地评论,现阶段无论是机构还是大众,都开始投资电影,很像当年的房地产呢。

粉丝经济模式很脆弱

如今,国产电影票房较为倚重“粉丝经济”运营模式。而近期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小时代3》与《后会无期》,堪称是利用“粉丝”营销的经典。

郭敬明的《小时代3》7月7日上映首日即斩获1.1亿元票房,打破了2D国产影片的首映票房纪录。短短几周后,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于7月24日首映,到目前为止票房已经突破7亿元。

这两部电影的新媒体营销,处处充斥着“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

郭、韩二人的微博粉丝数量都超过了3000万。电影《小时代》的主创人员中,杨幂、柯震东、郭敬明的微博粉丝量加起来约有6000万。当《小时代3》吴亦凡版主题曲《时间煮雨》曝光后,又有将近400万粉丝瞄上了这部电影,因而电影在放映首日便获得了1.1亿元票房。

明星有不离不弃的“粉丝”为票仓,而畅销书作家也有着舍得掏钱的读者作为班底。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其预告片在新浪微博上一经发布,24小时转发超过33万人次、阅读量高达9100万人次。电影主题歌《平凡之路》是朴树10年来的首支原创新歌,在微博发布7小时内播放便超百万次。

即便上述两部电影取得了成功,但目前国内影坛匆匆上马的“粉丝电影”基本上还停留在“明星效应”层面,主打偶像明星的个人号召力。事实证明,依靠粉丝团强有力的热情及营销能力,并非所有的“粉丝电影”都大有“钱”途。

去年圣诞档上映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公映前曾喊出“破10亿元”的票房口号,但首周3天票房仅200万元,成绩惨淡至极。而眼下票房仅600万元的《我就是我》,更是让“粉丝电影”遭遇到一次重创。

正如乐正传媒总监彭侃所说,从本质上说,粉丝电影通常会掺杂着粉丝对于明星的“个人崇拜”色彩。影响粉丝电影票房的关键,则在于明星个人的关注度能不能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如果明星本人的影响力、关注热度难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自然票房也很难得到保障。

对此,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彦哲表示,“粉丝经济”过于依赖明星效益,一旦类似柯震东吸毒被捕的事件发生,甚至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

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的产品有着成熟的操作流程和创作规律,偶像也好,粉丝也罢,只是这条工业链条中的一环而已。事实上,从《孤岛惊魂》到一路所向披靡的《小时代》系列,与票房的一片飘红相比,电影本身的质量与口碑却禁不起深究。单靠明星的个人魅力博人气,当偶像被过度消费,也会加速其人气的衰竭,提前被新人取代。

院线无限扩张现风险

在电影市场如此繁荣的当下,院线可谓是最大的赢家。

据记者采访业内人士后得知,国产影片的票房分成8.3%的利润上缴国家,余下部分在三方之间进行分配。制片方分得30%以上,发行方得到10%左右,还有50%留给影院。三方共同致力于影片的宣传推广。

即便是进口电影,院线分成比例也高达48%,而且进口电影的制片方承担所有宣传成本。如此一来,快速建设院线成为利润的保障。

据统计,截至2013年终统计,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银幕增长率超过45%。而到了2014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影院数量达5107家,银幕数已突破2万大关,达到20902块。

艺恩咨询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电影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影院银幕数量已超过2万块,平均每天新建18块银幕。与此同时,全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却只有15%,绝大部分座位都处于闲置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国内影院建设已经开始趋于饱和状态。

近年来虽然国内票房增幅较快,但影院上座率却逐年下降,整个影院行业盈利水平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此时扩张风险很大。

数据显示,全国电影院白天几乎都存在开映场次严重不足、上座率极低的现象。有分析指出,中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重视中老年观众群体的培养,开发吸引中老年观影群的电影“白天档”,或许能激发中老年人的观影热情。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称,如今院线成长之快,再加上中国电影市场日益增长的屏幕数量需要消化,以及区域消费能力不均容易引发资源不匹配,我国院线此时大规模扩张的风险不容小觑。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