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打工者们各自带着怎样的愿望出发?
2014我们的期待

孙振秀 22岁 绣花厂工人
打工6年,孙振秀看上去已经与城市女孩没什么区别
“我想自己当老板”
孙振秀刚满22岁,在浙江绍兴的一个绣花厂当工人,在城市打工6年多的她,和城里的小姑娘没什么区别,她喜欢漂亮衣服和一切美的东西。绣花厂不大,加上老板一共11人,她和里面的姐妹还有老板都是湖北老乡。
孙振秀第一次出门打工时,还不到16岁,在武汉的一个制衣厂干了两年多,“因为厂子离家近,里面朋友多”。但在工厂打工加班加点是常事,由于工作太辛苦,孙振秀来到了现在的绣花厂。
孙振秀觉得现在的工作挺不错,“要是不喜欢,就不会离家这么远来这儿了。”一天工作两班倒,管吃管住,一个月将近4000元。看着一根根彩色的线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孙振秀“很有成就感”。厂里的工人每年过年都能回家,由于和老板是老乡,老板都会负责把她们送回老家。工厂在工业区,孙振秀和厂里的姐妹平时基本没什么娱乐活动,“偶尔朋友请我吃饭唱歌才会进城”。
虽然生活单调,但是孙振秀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不觉得生活无聊。“我想好好再干两年,攒点钱,将来有机会想找个卖衣服的工作。”虽然卖衣服工资可能还不如现在多,“但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可以提高自己和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见见世面。”这些,都只是孙振秀实现自己愿望的过程,“等我有了一定的积蓄和经验,想在老家开个服装店自己当老板。”孙振秀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采访的过程中,孙振秀表现得很有事业心。虽然现在很多外来务工女性在婚恋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她并不着急。“我还小,不想这么早就结婚生小孩。”孙振秀很有自己的主见,“太早结婚容易出问题,我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历练历练,等各方面都稳定了再说。”虽然以后要回老家,但对家人介绍对象这件事,孙振秀说:“看上了就谈,看不上就不谈,结婚恋爱不能随随便便就决定了。”

代宇 20岁 保安
边工作赚钱边旅游 走遍各地看一看
刚刚20岁的代宇,高中没毕业就离开家到外地打工,至今已经三年多了。“想走遍全国去各地看看”是他新一年的愿望和计划。老家在湖北的他,先后去过广州、深圳、云南、上海等城市,“趁着年轻应该多见见世面,干点儿不一样的工作,多学点东西。”
已经在北京大学当了半年保安的他,准备年后就辞职,“保安这个工作发展有限,学不到技术。我想去其他地方,看看能不能学点东西。”当初代宇来到北京,只是恰好从网上看到学校在招保安,“我觉得应该来首都看看,我没上过大学,想感受一下大学的氛围。”刚见到代宇时,已经下班的他正在保安室里看书。没有工作的时候,代宇也会到课堂上找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听听。
当谈到越来越多保安考上大学时,代宇的看法很独特。“上大学是好事儿,但不只是为了那个学位。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很牛而去考大学。”代宇认为除了上大学,还有很多更实用的知识可以学习。“我想去学英语,英语到哪都能用得上。”虽然代宇还没想好怎么学,但他这个想法已经计划很久了。
代宇生活很随性,年轻的他不用考虑太多生活琐事,“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很流行穷游么?我就是想以穷游的方式,边工作赚钱边旅游,走遍全国,将来学好英语再出国。”说到这里时,代宇充满了期待。
( 根据被采访者要求 , 文中人物名字为化名 )

席建华 33岁 快递员
回老家盖新房 一家人尽早团聚
“我想现在就放假过春节!”当记者问起席建华有什么新年愿望时,这是他的第一句话,“想早点回去看我儿子,和家人团聚。”席建华说出了原因。席建华来北京七八年了,起初开了三年货车,后来转行开始当快递员。送一个快递五角钱,一天工作12小时送两三百个快件,一个月干30天,用他的话说,“挣的都是辛苦钱”。
席建华和妻子在北京打工,儿子在河南老家生活。儿子今年已经10岁,但席建华和妻子每年只能和儿子见两次面,“一次是过年我们回老家,一次是他放暑假我们接他来北京。”不过席建华说儿子还是更喜欢老家,“他来了北京也是自己呆在出租屋里,我们上班没人陪他玩,在老家他很熟悉,还有好多朋友和同学。”不能陪孩子和拮据的经济状况成为他和妻子不敢轻易将儿子接来北京生活的原因。
把父母、孩子接到城里容易,但一家人能留在城里过上好的生活却很难。《民工生态:2013中国人本发展报告》显示,进城务工人员亲密关系疏离现象明显。虽然这是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都会面临的问题,但席建华和妻子却不愿一直和儿子分隔两地。“以后肯定要回老家。”北京的生活成本对席建华来说还是太高,“一家人在北京生活不太现实,回老家可以盖个新房,一家团聚。”
今年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作出进一步部署,这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曙光。虽然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方面保证城乡待遇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福利保障不断提高,席建华一家团聚的愿望有一天也许会实现。
( 根据被采访者要求 , 文中人物名字为化名 )

姚青松 48岁 装修工
儿子别像我这么辛苦 工作后能有好发展
和其他在外打工的工人不一样,最让姚青松骄傲的不是一年赚了多少钱、涨了多少工资,而是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了重点大学。老姚的妻子在安徽老家照顾全家老小的生活,但她也没有多少文化,“辅导不了他们学习,都是靠自己,我和妻子只能在生活上给他们支持,尽量理解他们。”不善言辞的老姚说到两个儿子很是自豪。
这两年由于工地缺人,老姚的收入涨得很快,一个月1万多元的工资比很多白领还高。由于老姚手艺好,工作也是一个接一个常年不断。虽然很辛苦,但老姚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儿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除了每年将近7000元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和保险,他还给儿子买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一个月给他们1000多元的生活费,有时候还要给他们买些衣服鞋子。”虽然每个月存不下多少钱,但老姚还是表现得非常幸福和满足。
如今两个儿子都在天津,一个读大二,另一个读大四。老姚的妻子也从老家来到北京,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一到放假过节,两个儿子也会来北京,他们可以一家团聚。“下个月我们一家四口就可以一起坐火车回老家过年了。”自从在网上可以买火车票以后,买票变得方便了不少,“我现在都不用操心,每次回家把日期告诉儿子让他买票就行了。”
现在,挣多少钱、全家人的生计已经不是老姚担心的问题了,最让他操心的还是孩子以后的发展,已经上大四的大儿子,面临着找工作还是读研究生的选择,“不管他怎么选,我都支持他,我就是希望他明年毕业能有个好的发展。”老姚充满了期待,“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有个好工作,不像我这么辛苦,就算比我干装修挣的少点儿也没关系。”已经年近半百的老姚还想再多干两年,“只要他们还需要,我就一直干活把他们兄弟俩都供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