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志愿者队伍缺失,服务难以常态化的处境,有关专家表示——
志愿活动最终的根要落在社区
12月初,安徽合肥市包河区举办了一场“志愿服务公益行动进社区”的主题活动。10多家民间公益组织从这一天开始,陆续走进包河区的多家社区进行公益服务。
这些民间公益组织在走进社区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招募或者培育有意愿从事志愿服务的人。不过,接受志愿服务与报名参加志愿活动在人数上的“极度不平衡”现状,还是引发了现场多家民间志愿组织负责人的深思。
一天仅收到4份登记表
志愿者的第一场活动在包河区康园社区举行。当天天气很冷,不过活动仍然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前来。
招募社区志愿者的展台被放置在从小区入口到进入活动主区域右边的第一个位置,进入现场的人首先经过的便是这个展台。夹在来来往往偶尔停下来看一下展台的人群中,16岁的董雅玲在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决定向社区工作人员要来一张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登记表。
填上姓名、住址等一些简单信息后,董雅玲在“特长”一栏里填上:帮助别人。在总共8个大项20多个志愿服务内容选项中,董雅玲则选取了“关爱老人”和“整脏治乱宣传”两个项目。这张表后来成为社区征集到的第4份志愿者登记表,这也是当天征集到的最后一份登记表。
一家名为“柒因爱心之家”的民间公益组织,也打算在社区内招募一些有志于从事专业救灾和助老服务的志愿者。该组织秘书部的孙艳丽从事IT行业,当天她特意请假参加志愿活动。可当天她也只收到两份志愿申请,而且还都是来现场参加活动的其他公益组织的人员。
社区志愿者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我们今天来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在这里,我希望能经过一年的周期进行磨合,通过一些专业志愿服务来提升社区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壹基金联合救灾安徽项目组的张军,在当天组织的“社区公益组织与民间公益组织对接会”上,面对在场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团支部书记等人直截了当地表示,志愿活动的核心还是依靠社区自己成熟的志愿服务,民间公益组织走进社区,既是一种志愿服务的对接,也是一种志愿者之间的对接。
对此,康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钟林赞同,该社区是一个回迁小区,居住着8000人左右的回迁群众。“社区拥有1000多名注册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文艺、医疗、法律、教育、环保等多项服务,在回迁群众融入新的城市社区生活过程中,社区志愿者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认为,即便如此,社区服务仍然经常面临队伍缺失,有些服务难以常态化的处境。
这不是简单地做好事
“目前的志愿服务,还不够专业。”“快乐童年公益阅读坊”公益组织负责人王大成,依据自己参加的多起公益活动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其实社会中希望做好事的人很多,但是个人即便有志愿行为并不代表他真正能进入志愿服务行列。
“志愿服务需要有明晰的志愿目标,具有严格的专业特征。志愿服务不能与好人好事简单地画等号。”王大成认为,一个社区的志愿服务如果出现难以为继的状况,很大一部分是与个人的志愿行为没有与专业的志愿服务进行对接有很大关系。
王大成据此进一步分析,举办让民间公益组织与社区志愿者组织两者之间有机衔接起来的活动十分必要。“对民间公益组织来说,这种活动有益于他们宣传公益理念和推广公益服务;而对社区志愿组织来说,这种活动则能提升他们的公益服务能力,优化他们的公益意识。最关键的是,志愿活动最终的根要落在社区,任何割裂或者冷淡两者关系的活动都是不合适的。”
包河区文明办负责人李幸松告诉记者,民间公益机构与社区公益组织的对接,其目的正是要把公益项目带到社区来,传递社区居民力所能及的慈善信息,倡导社区公益、家门口的公益。“包河区计划用一年时间,引进10多项公益项目到各社区进行巡展,顺应居民需求,积极引导推动,让居民主动当志愿者共同参与社区管理。”
“这也正是我们进入社区的最直接动因。”王大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