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12月03日 星期一

大服务,辽宁工会的魅力“表情”

——来自辽宁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报道(一)

本报记者 王娇萍 顾威
《工人日报》(2012年12月03日 01版)

“工会服务,无处不在”。这一颇似某著名广告语的描述,却是辽宁工会工作的真实写照。

从服务卡到服务箱、从服务站到服务超市、从服务热线到服务志愿者……走进辽宁工会,触目所及、充耳所闻的,无不关乎“服务”二字。

“这是辽宁工会跟进发展大局、呼应职工诉求的必然选择。”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说,对今天的工会来说,服务是手段,更是能力。只有树立大服务理念、构建大服务体系、形成大服务格局,才能切实履职尽责。

大服务,是辽宁工会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定位的研判,也是近年来辽宁工会最引人注目的“表情”。

理念之变,“大服务”应时而生

往往越是深刻的变革,越是在不经意间露出端倪。

2006年12月16日,当辽宁省总工会九届四次全委会议在例行地部署工作时强调以“服务职工”为重点,并提出县级工会“服务帮扶一体化”要求时,在座工会干部中大多数人恐怕没往深里想。

然而不久,很多人就在惊喜中体会到“服务”所带来的变化。

“就拿‘服务帮扶一体化’来说,推行一年,很多县级工会就尝到甜头,不仅获得县财政资金支持,还大大转变了县工会机关工作作风。”曾多年分管这方面工作的辽宁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娄彦莉说,这时,大家才慢慢琢磨出道道来:“服务帮扶一体化”绝不是简单地将县区总工会“办公室”搬到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去,而是通过让工会日常工作与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融为一体,切实强化工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让工会以服务赢得人心、赢得影响力。“这背后,是工作理念的深刻变革。”

而理念之变,源于形势使然。

这是一个在辽宁工会干部中流传的真实故事。2005年初,中共辽宁省委原第一书记郭峰病重,省总工会领导前去看望。临别时,90高龄的老书记拉着时任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王俊莲的手,一脸凝重地说:“职工群众能不能跟工会走,这是一个课题,你们好好去研究。”

的确,对辽宁工会来说,老书记的这一担忧并非多虑——

辽宁全省4200万人口,其中职工逾千万人。虽说各级工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路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面对如此庞大的职工队伍,光是把大家“组织起来”就是个巨大挑战。更何况,伴随着经济社会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而不断发展壮大的职工队伍,其在内部结构、思想观念、就业方式、利益诉求等方面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会的根基在职工、命脉在职工、优势在职工。只有真正坚持以职工为本,工会工作才有源头活水。”苦苦思索,省总工会一班人在坚持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上找到了灵感。

大家进一步论证,要赢得职工的认可和追随,工会工作必须体现对职工主体地位的尊重,在加强服务做好服务上狠下工夫。原因有三,一是当今时代,服务作为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运行的动因;二是工会“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服务职工本为工会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三是不断发展壮大的职工队伍和日趋多元强烈的职工诉求,迫切需要工会提供全面多维度的服务。

于是,一个以服务为着力点进而推进新形势下工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路逐渐清晰。不过,相较以往,这其中蕴含的是一个“大服务”理念:纵向上,坚持服务大局与服务职工统一;横向上,强调服务全体职工和服务困难群体兼顾。

服务,成为辽宁工会衡量工作创新发展的又一准星。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不断丰厚服务内容、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逐渐内化为各级工会的自觉行动。

视野之变,换位思考天地宽

一个地处核心商圈、寸土寸金的文化宫,从各种展览到图书借阅甚至文艺演出,几乎所有的服务不是免费就是平价,而且面向全市所有职工——凡是初次参观沈阳市文化宫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问:这是真的吗?

这,当然是真的。在沈阳,除了市文化宫,市、区两级总工会所属的12处职工文化阵地,都以类似的模式为全市职工提供平价乃至免费的服务。

据统计,沈阳市总工会自2007年筹资1300万元改造市文化宫以来,迄今用于建设各类职工文化活动阵地的资金已近2亿元。

而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就在前几年,包括市文化宫在内的各个职工文化阵地,大多还处在靠出租门面房苦苦支撑的尴尬境地,有的甚至因拒绝给持老年优待证的职工办理优惠活动年卡而被媒体曝光。

短短几年间,何以发生180度大转弯?沈阳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鞠秀礼将之归结为“理念变了,视野宽了”。

“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不能为职工服务,何谈姓‘工’?仅仅局限于为小部分会员服务,工会又怎能担当起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职责?”鞠秀礼说,沈阳市总工会之所以“下血本”促进职工文化阵地功能回归,就是要用文化服务反哺职工,体现工会服务职工的姿态和能力。

其实,“视野宽了”的,岂止沈阳市总工会?!

理念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立足“大服务”的制高点,特别是对职工主体地位的强调,让各级工会在筹划度量各项工作时有了换位意识,工作视野豁然开朗。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激发广大职工特别是非公企业职工投身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辽宁工会的做法是:把为职工服务融入劳动竞赛之中,推动建立健全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能晋级与职工物质利益和政治荣誉相挂钩的“四位一体”激励机制。

比如,在全省企业推行“首席员工”、“星级职工”制度,凡当选者可享受企业特殊津贴等优惠政策。2011年,省总工会为打造“辽宁技工”品牌,又专门拿出100万元,奖励评选出的辽宁省“十大蓝领技能明星”每人一台价值10万元的中华牌轿车,并组织他们开着自己披红挂彩的轿车在全省各地进行巡讲。

“放在过去,这么大力度的奖励根本不敢想象。”省总工会一位“老工会”感慨万千。但他同时也表示,站在职工的角度,工会开展的活动只有让大家得实惠,才能聚人气、可持续。

事实印证了这位工会干部的感受。仅以劳动竞赛为例,目前辽宁全省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参与面已达80%以上,即便非公企业职工参与面也达67%。

而工会帮扶工作从“困难帮扶”到“服务帮扶”的嬗变,更是浓缩了辽宁工会的视野之变。

“辽宁工会帮扶工作正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对象上由偏重帮扶困难群体向服务全体职工转变,载体上由单纯帮扶手段向广覆盖、多形式服务转变,内容上由单一困难救助向全方位、多层次服务转变。”

赵国红说,强调“大帮扶”,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更多职工对工会组织的服务诉求,努力为全体职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帮扶服务,“工会的属性决定了工会的服务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职工、惠及全体职工。”

思路之变,豁然开朗气象新

员工餐厅里,因陋就简搭起一个舞台,刚从工作岗位上下来的“演员”稍作准备就开始登台演出……虽然没有宏大的场面、精美的包装,却吸引大批员工观看欣赏——这是“员工小剧团”演出时的经典画面。

在大连高新区,类似情景几乎天天上演。原来,自今年以来,该区已建立106家企业“员工小剧团”,1800余名骨干成员排练节目1000多个,为身边的同事工友演出500来场。

“大连高新区有3000多家企业、10余万职工,仅靠区总工会几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满足大家的文化活动需求。”大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汪集刚说,工会引导企业建立“员工小剧团”,就是要发挥员工中文艺骨干的作用,让大家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区总工会还是这些人,但由于改变了以往那种啥事都工会自己单挑的思路,把职工发动起来,‘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做主’,全区文化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汪集刚介绍,现在,区总工会主要从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对“员工小剧团”加以扶持,如专门为“员工小剧团”开办编导、剧本创作、舞蹈等专项培训班等,“至于具体运作,全部交给剧团的骨干们。”

在辽宁,像大连高新区总工会这样,得益于思路拓展而迎来工作“峰回路转”的不胜枚举。

“作为群众组织,工会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既要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又应发挥职工主体作用。”赵国红说。

为此,辽宁省总工会提出,凡是基层和职工自己能办的事情,上级工会就要敢于和善于放手,而把工作重点放到为基层和职工搭建自我组织、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活动平台上去。

这一思路转换,给辽宁工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工会服务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为弥补基层工会的人力不足,辽宁工会积极拓展服务职工的社会资源,加快建设工会社会化工作者队伍。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工会法律服务志愿者3400多人,工会帮扶服务志愿者48500多人,工会文体活动服务志愿者10多万人,这些编外的工会工作者,为扩大工会服务面、提升工会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令人惊喜的是,志愿者“加盟”工会服务,还切实提高了广大职工对工会事务和活动的参与度,大大激发了工会工作活力。拿职工文化活动来说,在各级工会的推动和引导下,诸如兴趣小组、文体协会等职工文化活动组织在全省遍地开花,规模以上国有企业这类组织甚至平均达到30个以上,职工参与面达85%。

“过去我们许多工作总是上面一拍脑袋就定下来,至于哪些是基层和职工群众所需求的,心里往往是一笔糊涂账。”省总工会副主席闫万达说,要真正做到依靠职工办工会,就必须改变这种单向的“自上而下”工作模式。

基于这样的认识,各级工会加大力度,积极探索和实践职工群众参与工会事务的渠道与形式,甚至不惜拿自身“开刀”。

2011年,省总结合开展劳动关系状况大调研,首开让职工和会员在网络上公开评价工会工作的先河;将职工群众满意率达到80%以上,作为“模范职工之家”评选的硬杠杠;明确诸如省总全委会报告等工会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须通过委托市和县区工会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听取基层工会和基层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的目的,就是工会工作和活动要让职工群众说了算。只有这样,工会服务才能到点子上。”闫万达说。

固然,理念的改变,不可能奏其效于一时;格局的扭转,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各级工会在推进“大服务”中所经历和所收获的一切,正不断积淀着蓄势待发的能量,助推着辽宁这个工业大省工会工作的崭新腾飞!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