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多项政策扶持微型企业,促进创业就业良性互动
7万老板闯市场 56万人获岗位
本报讯 (记者李国 特约通讯员陈燕)重庆市大力扶持微型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找到了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的有机结合点。两年来,重庆共向微型企业发放财政补助资金22.08亿元,发放政策性贷款34.63亿元。截至今年10月,已累计发展微型企业7.46万户,注册资本金达73.7亿元,实现产销值300多亿元,累计上缴税收1.27亿元,带动就业56.59万人。既解决了民生难题,又盘活了社会资源,推动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如果没有重庆的扶持微企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家住重庆梁平县盘龙镇的蒋礼燕,便是扶持微型企业政策的受益者。两年前她还是深圳龙岗一家布绒玩具厂的打工妹,现在则成了梁平县骏松玩具厂的法定代表人。得知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后,她自筹资金6万元,加上政府补助金4万元,办起了玩具厂。如今,该玩具厂已安置下岗职工、农村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人就业,月销售收入40万元以上。
有关人士表示,微型企业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服务品种单一,经营规模小的企业组织,具有行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被称作“草根经济”。
2010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大力扶持发展微型企业的决策,规划到2015年,发展微型企业15万户,解决就业150万人以上。在实际操作中,把雇工(含投资者)20人及以下,注册资本金10万元(今年放宽到15万元)及以下的个人独资、合伙经营和有限责任公司界定为微型企业,施以特殊政策予以扶持。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在制度设计上,注重扶持“草根”、激发民间活力,扶持对象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等,重点解决资本金补助问题;在扶持政策上,有针对性地出台“1+3+3+3”的帮扶体系,“1”是投资者自己出一点,第一个“3”是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第二个“3”是建立培训平台、孵化平台和龙头企业与微型企业的对接平台,第三个“3”是实施分类指导、开展非银类金融机构对微企的金融融通服务、建立“个转微”和微企成长升级的管理服务体系;在提高存活率上,坚持分类指导和后续帮扶。
今年6月,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发展民营经济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扶持微企的目标任务。据统计,目前重庆微企的数量已占全市内资企业总量的近23.47%,占全市民营企业总户数26.64%强,首批1万户微企存活率达93.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11月23日对重庆发展微企工作作出批示:要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