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路上18年快乐前行
——记国家电网公司辽宁盘锦供电公司送电工区检修班副班长姜广敏

国家电网公司辽宁盘锦供电公司送电工区检修班副班长姜广敏近几年真是好事不断:2008年12月,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称号;2011年9月,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十大蓝领技能明星”,获奖一台“中华牌”轿车;2011年11月10日,“姜广敏工作室”挂牌,这是辽宁省电力公司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2012年1月,荣获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4月,荣获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一位普普通通的送电检修工为什么能连续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一句话,贡献突出。从1994年研制成《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梯》开始,18年了,姜广敏年年都有新的技术成果问世,截至今年3月统计,已完成革新项目25项,其中12项获国家专利,今年3月,又有8项申报专利。这些成果应用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为企业节约资金4000余万元。
姜广敏1960年3月生,今年52岁。1980年参加工作时,只是个初中生。1986年到盘锦供电公司送电工区工作之前,他是大连瓦房店一家农机修造厂工人,干过车工、电焊工、水暖工,干送电检修工算是半路出家,可为什么如今却成了公司技术革新的领军人物?
探寻姜广敏成才的奥秘,对绝大多数职工能否岗位成才很有借鉴意义。
他的理想是
当一名技术过硬的好工人
每个人年轻时对自己的未来都有梦想,科学家、将军、作家、工程师……很多人的理想都是那样美好。姜广敏年轻时也有梦想,他告诉记者,他最大愿望是当一名技术过硬的好工人。
姜广敏说,那时,他心中的偶像是在瓦房店那家农机修造厂当八级焊工的父亲。“我是接父亲班到这家农机修造厂工作的。当时的厂长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很了不起,他非常敬重我父亲,厂子遇有难干的焊接活,他就派车接我父亲去。”姜广敏讲起父亲非常自豪。姜广敏说,年轻时他就希望自己能成为像父亲那样受人尊重的大工匠。
实行市场经济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当工人、学技术。可姜广敏丝毫没有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学习技术的热情一点不减。干检修工作,常年野外作业,风吹日晒,在电线杆、输电塔爬上爬下。好多人感到这项工作很辛苦,还有危险,可姜广敏却非常热爱这项工作。他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让工厂机器轰鸣,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爱屋及乌,连经常工作的野外他都喜欢起来。可以看鲜花盛开,闻鸟语花香,呼吸新鲜空气。
线路检修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儿,半路出家的姜广敏开始时一窍不通,可他有股钻劲。师傅们干活时,他认真看,认真记,不懂就问。他还爱看书,《安全规程》、《验收规范》从不离手。功夫不负苦心人,姜广敏很快在青年工人中崭露头角。
姜广敏告诉记者,他技术上有两次飞跃,一次是参加1995年东北电管局组织的技能大赛,一次是1996年至1999年参加丰满电校中专学习。
辽宁电力公司对东北电管局组织的技能大赛非常重视,对参赛选手进行了一个月的封闭训练。生性要强的姜广敏几乎每天都是下半夜才睡觉,《工艺规程》、《运行与检修》、《安全规程》、《验收规程》,他几乎全能背下来。这次大赛,姜广敏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他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恶补”,他电工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一大块。
3年中专学习,几乎完全用业余时间或工休时间,但姜广敏不缺一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3年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姜广敏说,他过去虽然也能独立完成检修任务,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参加了正规学习,让他对输电原理、输电器材性能等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为他日后进行技术革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告诉人们:热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姜广敏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首先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
搞技术革新
是他最大的乐趣
姜广敏搞的第一个革新项目是《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梯》,时间是1994年。
好多工友、包括姜广敏的领导评价姜广敏时,说他有一点内向,平时不多言不多语,但爱琢磨。在检修时,他发现隔离开关检修率比较高。因为触点过热、因为螺丝松动、因为北方冬夏温差太大热胀冷缩,都容易使隔离开关出现毛病,而维修时就需要停电,少则一天,多则几天,这就要影响居民供电,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姜广敏就琢磨,怎么能带电作业,不影响用户用电。他根据自己掌握的电工知识,研制出《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梯》。在“姜广敏工作室”,姜广敏指着一个“人字形”梯子对记者解释说,这个《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梯》使用的是绝缘材料,在维修时,保证了人身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姜广敏搞的这项革新看上去并不复杂,但非常实用,解决了维修停电的大问题。
首战告捷,让姜广敏非常兴奋,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因此,他“琢磨”的范围更大了,革新成果也一项接一项地应用到生产中。记者问姜广敏,你这些革新都是用什么时间搞的?在哪搞的?姜广敏把我领到一间只有门、没有窗户的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这间小房两面是架子,上边放着电线、零件什么的,地下有台钻、电焊机、老虎钳子等简单机械和工具。两三个人在小房里转身都费劲。小房几乎密不透风,夏天热,冬天冷。姜广敏告诉记者,搞这些革新多是在这间小房里,多数是用业余时间,有时也用工作时间。
因为缺少必须的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革新需要的零件很多靠手工制作,非常不容易。
如果人们稍加注意,就会看到,电线上时常挂有塑料袋、风筝线、废纸等,因为有这些东西,如遇雨天,就会造成放电,将电线击穿,造成停电事故。1999年时,姜广敏开始研制《导线挂物清除器》。这个《导线挂物清除器》需要两个滑轮,一个滑道,一个自动封闭沟,因为没有相应的加工设备,这些零件全靠手工切、磨、锉,手工制作一个件,就得几天时间,经常累得他腰酸腿疼,两臂酸麻。《导线挂物清除器》做成了,又去电线上应用。因为滑轮含不上导线、因为剪子对不上挂物,姜广敏不得不反复修改。改完再试,不成功再改,反反复复用了快一年时间,终于试验成功。现在,只要用一根绝缘绳将《导线挂物清除器》甩上电线,通过绝缘绳就像控制木偶那样让“挂物清除器”工作,将电线上挂物清除。
记者问姜广敏,这些革新都是自己主动找的,革新条件也不是很理想,为什么还能始终坚持不懈?姜广敏告诉记者,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他说,他的乐就是在项目成功后应用到生产上时,看到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安全了,效益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他就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感到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至于累,至于搞革新时的艰难,他早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1999年,制作《悬挂式自动脱落跨越滑车》,减少了搭跨越架的费用;2000年,制作《220千伏耐张引流线支架》,解决了因风大造成引流线对铁塔放电问题;2001年,制作《带电绝缘伸缩拔销钳》,方便了带电作业;2002年,制作《研制悬吊式跨越架》,应用到高铁、高速公路等,解决了搭设跨越架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资金;2003年,制作《多功能可调式砼杆加固器》、2004年制作《导线过渡线研制》、2005年制作《带电作业消弧器》、2006年制作《免出线卡线器》、2007年制作《多用途膨胀式地锚》、2008年制作《铁塔岩石快速基础》、2009年制作《预知感应接地线》、2010年制作《铁塔塔材弯曲扶正器》、2011年制作《压接管矫正器》、《带电作业耐张塔绝缘子走瓶器》、《抢修塔、组塔拉线缓冲的研制》。
每年都有革新成果,有时一年就有几项。姜广敏锲而不舍,乐此不疲。
带电作业绝缘桥梯、带电作业腰绳、带电作业消弧器三种工具组合使用是姜广敏发明的作业“利器”,自2001年开始在变电站66千伏母线带电断接引作业中使用。“按66千伏电压等级,每个母线带10条线路,每次作业5小时,平均每年20次计算,单次作业就少损失电量近百万千瓦时。仅盘锦公司2001年至今采用该组合带电工具开展66千伏母线带电断接、引流线作业220余次,就减少电量损失2200万千瓦时,直接提高经济效益1100万元”,盘锦供电公司送电工区党支部书记包瑞金如数家珍。
如果都像姜广敏那样将创新工作当成一件乐事,相信很多人会因此走向成功。
领导重视
是他坚持革新的不竭动力
2011年11月10日,“姜广敏工作室”正式挂牌。
“这栋楼有477平方米,是专为姜广敏盖的。省公司总经理燕福龙亲自来给揭的牌。这是辽宁电力公司第一个专家工作室。”盘锦供电公司送电工区党支部书记包瑞金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说。
记者看到,一层是各类机床操作间和机械试验间,有钻床、铣床、磨床、车床、砂轮机、切割器、气焊、氩弧焊、张力试验机。二层是专家研发室、助手工作室、培训室和成果展示厅。工区为姜广敏配备了4名助手,其中两名是技师、两名是近年招聘的大学生。
辽宁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王芝茗说,建设专家工作室,主要目的就是为公司高端人才构建最优秀的创新环境,充分激发高端人才的创新潜力,凝聚和培养技术水平领先、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领军人才队伍,有效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主持挂牌仪式,辽宁省电力公司总经理亲自揭牌,专门盖的二层楼,配备了技术革新所需要的几乎全部设备,还配备了4名助手,有如此荣耀和待遇的,在辽宁省电力公司,姜广敏是目前唯一的一人。
“你当时是什么心情?”记者问,姜广敏回答:“高兴”。“怎么高兴?有什么表现?”记者又问。“笑,好多天都是合不拢嘴的笑”。
姜广敏所在的检修班在送电工区北面,离“姜广敏工作室”不远。姜广敏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到“工作室”来坐坐,周六、周日也经常来。他只要往这一坐,想的就是技术革新上的事,灵感一个接一个。今年3月,姜广敏又申报了8项国家专利,其中4项是“姜广敏工作室”挂牌后搞出来的。
姜广敏说,搞技术革新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尽管在方案设计上反复斟酌,但也不是没有风险。搞革新需要资金、需要材料、需要时间,有时还需要工友配合。尽管如此,他从搞第一项革新到现在,得到的都是支持。“有时需要资金几万元,最多时需要一二十万,一个项目报上去时,领导帮你研究、完善,几乎没有泼冷水的时候。能工作在这么好的企业,我真感到幸福。我能有今天,能有这样好的成就,最要感谢的是我们辽宁电力公司和我们盘锦供电公司。”说起在事业上得到的支持,姜广敏非常感慨。
“还有,因为搞技术革新,不仅在公司得到了尊重,各种奖励、荣誉也接踵而至,有这么好的工作氛围,我真是越干越起劲。”姜广敏如是说。
如今的姜广敏除了“琢磨”技术革新上的事,还在“琢磨”一件更大的事,就是如何带徒弟,让从事技术革新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
好的环境造就人,姜广敏深受其益。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人才辈出,就必须营造出适合人才成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