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

让劳模从“亮点”到“亮片”

——浙江省电力公司推行“劳模工作室”调查

本报记者 李刚殷 邹倜然 本报通讯员 王海霞
《工人日报》(2012年04月20日 01版)

4月11日上午,浙江宁波电力局“徐坚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仿真试验基地里,新员工们正在师傅的带领下开展220千伏超高压线路成套保护装置模拟试验。师傅胡敬奎模拟了一个故障,学员翁张力根据保护装置的动作,判断出这是一个线路单向接地故障,还测出故障发生地的距离。

“排除故障是一项重要的考核。”站在一旁的省劳模徐坚刚说:“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是工作室的宗旨。”

据了解,浙江省电力系统在职劳模达166人。为充分发挥劳模群体的典型引领作用,让劳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该公司通过建立良好的创建机制,营造浓厚的劳模文化氛围,推动“劳模工作室”建设,形成了“树立一个、培养一批、带动一方、造就一代”的工作模式。

发挥“劳模工作室”辐射效应

在浙江电力系统,劳模不再是“出力流汗的老黄牛”,在创新前沿和人才培养方面,他们同样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2009年1月,浙江省电力公司首家劳模工作室“陈新益劳模工作室”在嘉兴海宁电力局成立。经过1年多的运作,“陈新益劳模工作室”在传授劳模技能、传承劳模精神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次年起,浙江省电力公司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工作室创建工作。根据劳模的专业、特长、技能,将“劳模工作室”具体分为劳模创新课题组、劳模敬业示范岗、劳模技能教学点三种类型。

工作室以各级劳动模范的名字冠名,采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创建了标准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将以劳模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的操作技能、操作经验传授给培养对象。

“徐坚刚劳模创新工作室” 以准军事化管理打造标杆班组,通过“双师一徒”、仿真试验、技术探讨等人才培训方式,不断培养班组员工的创新能力,先后研制了220千伏及110千伏高压隔离开关的检修架、 “减少主变风扇故障率”等,在QC成果及群众性创新项目奖项中取得突破。

“孙云峰工作室”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实践传授输电线路的操作经验,传授技改、检修、带电作业等方法,破解技术难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座谈交流会、现场演示会、成果发布会等平台,形成知识共享、技能共学的良好氛围。

“韩明华工作室”设有专门的创新课题组,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展开技术攻关。2011年11月18日,工作室创新成果20千伏导线剥皮试验成功,标志着嘉兴率先实现了20千伏带电作业技术的突破。

由此,浙江省电力公司形成了一个个创新团队,劳模输出了技能,也在一线员工中吸收到了“新鲜营养”,再一次提高了劳模的技能水平和传授能力。

据统计,该公司目前共有以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省电力公司劳模、市劳模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216个,其中创新课题组110个,敬业示范岗47个,技能教学点59个。

浙江省电力公司党组书记姜雪明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创建‘劳模工作室’,展现新时代劳模风采,让劳模实现自我价值,鼓励员工学习劳模、岗位成才、为民服务,让劳模从‘亮点’到‘亮片’。只有照亮一大片,才能使劳模技能和劳模精神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承。”

凸显“劳模工作室”团队优势

“陈新益劳模工作室”内,多功能教室、室外实训场地、室内实训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记者来到这里时,陈新益正在做钢丝绳套制作技术示范。钢丝绳在陈新益手中弯曲着,不到几分钟,一个漂亮的钢丝绳套就摆在了徒弟们的面前,这11个徒弟都是入职不久的大学生。

陈新益说,该工作室专门用于培养和提升嘉兴电力局线路生产一线员工、营销一线员工实际操作技能。它和专业培训学校不同,采用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侧重技能培训。各项技能教学都由本行业最好的技能人才作为培训教师,现场跟班施工,值班轮修。学员们的培训从细节入手,技能操作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手势、每一道环节,都要进行反复而严格的操练。学员一般要接受2至6个月的专业训练,通过多次考试考核方能结业。

“刚来工作室的时候,我们以为培训只是走走形式,但是陈师傅每次都会手把手地教我们技术,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成长。”“陈新益工作室”学员徐晓峰动情地说,2009年,作为陈新益工作室首批学员,他在嘉兴市第二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中取得了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

“骆建林劳模工作室”在师资力量上,除由线路工作上的“老行家”、市级劳动模范骆建林担任总教头外,突破了传统“师带徒”点对点的培训模式,拥有20名兼职教师。形成了点对面的培训机制,新员工们将在6个月的培训期内接受29种技能培训。

“顾华忠劳模工作室”群策群力创造了6项华忠作业法:“一扣二问三进门”上门服务作业法、抢修“四步十六要”作业法、装表接电作业法、电费回收三轮催费作业法、低压用户上门抄表作业法、高端客户服务作业法,并将作业法编成了教材。

嘉兴电力局党委书记娄为对记者说:“‘劳模工作室’让劳模担任掌门人,突破了单兵作战的局限,实现师资整合、资源共享,形成了团队优势。”

截至目前,公司各类“劳模工作室”已开设技能讲座49次,举办岗位示范活动25场。

永葆“劳模工作室”勃勃生机

浙江电力“劳模工作室”生机勃勃,得益于公司政策、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有力保障。

2011年,浙江省电力公司出台了《劳模工作室管理办法》,提出举全局之力,创新“劳模工作室”。

记者调查发现,“陈新益工作室”共投资300多万元,占地约5000平方米,配备了多功能教室。“韩明华劳模工作室”主要教学设施分室内、室外两大部分,为配电线路工实习、农网配电营业工岗位技能等级鉴定培训,提供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场所,光室内教学区,总面积就达1215平方米。

浙江省电力公司对推行“劳模工作室”进行了规划调研和发展部署。嘉兴电力局专题研究“劳模工作室”发展模式,成立了劳模研究课题组,开展劳模的诞生、成长以及劳模精神的传承研究,就劳模精神传承、更好地推动劳模工作、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劳模成长通道”提出了建议。

目前,浙江电力又在推进“劳模工作室”的统一部署,将“劳模工作室”打造成一个在系统内互动、互助的大平台,从而更好地发挥众多“劳模工作室”的整体力量。

“劳模精神是一面旗帜,以旗帜为引领,打造一支拼搏、奉献、进取、创新的优秀基层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创立‘劳模工作室’的初衷。”浙江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李卫东表示,“我们将不断丰富‘劳模工作室’的内涵,努力使之成为劳模精神的传承地、企业文化的传播地、业务技能的传授地。”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