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微企业遇见工资共决
——江苏扬州小型微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现场实录
4月时节,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富民村村部会议室里略显阴冷。但参与2012年文体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代表与职工代表的额头却渗出汗珠——“织造工序单件工价只有0.031元,太低了,就算工人每天做满1800个,日工资也只有55.8元”;“我们正在进行技术改造,以后工人计件产量肯定会增加,工资自然涨了”;“工人现在的劳动价值也应该体现,建议单价增加到0.035元”……
当富民文体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争论得如火如荼之时,相隔几里之外的商贸城里,皮革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也拉开了帷幕——“建议一线职工平均工资增加18%”;“不可能,原材料、油价、物流成本都在增加,工价如果涨太多,实在无法承受”;“企业有难处,工人也有苦水,今年物价又涨了,还拿着去年的工资水平,工人怎么能有幸福感”……
在江都区,聚集着178家文体企业和230家皮革生产厂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在参与工资集体协商时,偶尔说到激烈处,大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无论职工代表还是企业代表,都流露出对这项制度由衷的支持:“推进集体协商不仅维护了职工的利益,更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工资共决留住人心
“按照扬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每月930元,建议一年保底工资11160元。”
“企业的效益是由员工创造的,工资与效益应该同步增长,建议保底工资14500元/年。”
“一年13000元如何?企业如果没有订单,员工拿着保底工资还能干别的活计”……
当讨论到“保底工资”一项时,富民文体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再次陷入胶着。
“对于员工来说,保底工资更多时候是企业给出的一个承诺、一颗‘定心丸’。”职工方首席代表莫士豪一语打破僵局。
“在订单比较饱满的时候,保底工资基本上‘形同虚设’,却可以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尽心尽力工作。”奥星文体董事长王华点了点头。就在几年前,这家年产值600万元、员工50多人的小微企业还在为“留不住人”而发愁。
江都区的“文体之乡”小纪镇和“东部鞋都”苏中商贸城均属产业聚集区。但长期以来,企业各自为战,在人力资源、信息营销等方面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招人难、留人难成为困扰行业的发展瓶颈。
每年春节过后,企业争夺劳动力的“战争”就会打响。
“以前没有统一的工资和工序定价,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了拉人,常常喊出小企业没法接受的价格,工人跟着高工资走,我们这种小企业手里空有订单却没人干。”回忆起过去“留不住人”的经历,王华依然心有余悸。
“员工频繁跳槽,企业就没的发展。”莫士豪环顾企业方代表,“留住人心才是企业生存之本”。
“我提议,保底工资14000元/年!”王华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赞同。
协商中的“第三方力量”
“第一,在富民文体行业用工比较紧张,工人有份体面的工资,队伍才能稳定,企业效益才能好;第二,周边同类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职工每天工资能拿到50元~60元,高的80元向上,差距太大留不住人;第三,职工工资最低增长14%才能跟上江苏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标准。因此,我们建议平均工资增幅18%。”坐在莫士豪身边的虞林法一口气摆出了3点理由。
虞林法是小纪镇工会主席,此刻,他的身份则是江苏省集体协商指导员。
“比2011年上浮2~3个点,每天每人多1.43元,买一碗小纪利民饭店的鱼汤面还要1.5元,今年不如放个响爆仗,就定18%吧。”企业代表们鼓掌通过。
虞林法没想到企业方答应得如此痛快,长长松了一口气,“如果是8年前,协商可没这么顺利。”
2004年,文体行业协会尚未成立,协商只得在富民村工会联合会与村民委员会间进行。当时只有18家企业愿意执行协商结果,内容也局限在确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和及时足额发放上。
“当时,绝大多数企业对工资集体协商一无所知,还有人甩闲话,说是不能当饭吃的‘花架子’。”但虞林法等工会干部依然坚持“每年做一点工作”,循序渐进地推动工资集体协商从不规范向规范、从抵触到接纳、从低覆盖到广覆盖的转变。
如今,仅小纪镇富民文体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就覆盖132家企业,商贸城皮革行业则确定了根据行业工资指导标准确定本企业工资的“行规”。同时,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内容也对工时定额、工序单价标准、保底(最低)工资、带薪休假、劳动保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据了解,目前在全国31个省(区、市),像虞林法这样的集体协商指导员还有10多万人。他们是一批熟悉法律、懂得政策、精通业务、善于协商的专业人士,为解决职工与企业在工资协商中面临的“地位不平等”、“力量不均衡”、“素质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搭建沟通的“桥梁”
“富民文体行业本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幅18%;工会、司法、劳动、企管站组建第三方督导组,现场监督专项合同落实情况。”
“商贸城皮革行业一线职工平均工资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幅15%;凡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每月最低工资应不低于1800元。”
在经历数小时的“讨价还价”后,两场集体协商最终草签合同文本,并将于4月底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文体行业50人以上独立建会的企业还将以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为基础,分别在各自企业开展二次协商。
走出“谈判室”,企业工会主席于兰娣脸上满是笑意。“以前工资、工价都是老板说了算,我们工人哪有话语权?”当了10多年车工,她还是第一次参加工资集体协商。
听说富民文体行业工会联合会向行业协会发出工资集体协商的“要约”后,许多员工便找到于兰娣,提出对工资增幅的“心理价位”。“员工对集体协商期望很高,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才能与老板坐在公平的谈判桌前,表达合理的需求。”
对此,江川图鞋业总经理陈南清也深有感触。每年春夏交替,是鞋业定单大增的旺季。同样,也是一年一度的涨薪之时。一度,员工为了涨工资私下找老板“谈条件”,谈不拢就跳槽,有时双方僵持不下,甚至会出现集体停工。
长期关注工资集体协商的陈南清发现,这项让员工与企业“坐下来谈”的制度,可以通过平等协商、讨价还价、达成协议等“温和”方式,有效沟通双方,化解劳动纠纷。2011年,陈南清按照上1年工资集体协商确定的增幅,给员工多发了153万元的工资,但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关系引向了和谐发展的轨道,企业获得的纯利润也增加了8%。
“事实证明,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非但不会使小企业因‘劳动力成本推高’经营困难,反而会让企业与职工之间、同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规范与约束,改变‘无序竞争’,并通过协商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负责人表示,工资集体协商不是“涨工资”的代名词,而是实现职工在收入分配中“话语权”的制度安排,进而助推职工能动性的发挥,“企业与员工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同舟共济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