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

【走基层·走进班组】17个农民工撑起一个标杆班

□本报记者 彭冰
《工人日报》(2012年04月11日 02版)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近日,在中石油东北工程吉林化建公司宝鸡市驻地,17位农民工敲着锅碗瓢盆,兴高采烈地唱起了家乡的歌。

这17个小伙子,是吉林化建安装二公司刘建华铆工班的工人,他们刚刚顺利完成宝鸡市林德公司4台蒸发塔的制作安装任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都是农民工,但这17条汉子,却个个是响当当的技术高手,其中大半已在吉林化建工作10年以上,是公司转战南北各施工项目的功臣。仅2011年,该班组就完成施工产值700多万元,被誉为吉林化建“铆工第一班”。

“农民工想要体面工作,爱学习是第一步,好在公司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平台。”班长刘建华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每一批新员工都要经过公司、分公司、班组的多重培训方可上岗,而且在工闲季节,还能享受“带薪培训”的优厚待遇。

“班里分四个小组开展‘师带徒’比赛。由张宏伟、张大围等4名技术能手带头,每人带4个徒弟,干中学,学中比,班组实力提升得很快。如今,全班已经考出2名高级工,14名中级工。”班员赵新城自豪地说。

这时,站在一旁的高阳不免有些惭愧:“目前全班只有我是初级工,我来班组最晚,师父张斌正天天给我加课呢,我会狠下功夫,下次一定要考上中级工。”

才30岁出头的刘建华,是班里的兄长。今年,他带领的铆工班被评为公司五型标杆班组,他本人也被评为十大金牌班长、东北工程公司先进生产者。聊起获奖的事儿,他赶紧把手里的小盆放下,指着身旁的工友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去年3月,在齐齐哈尔安装4台2500立方米天然气球罐时,班员们发现,球罐上下支柱腿逐一组对的方式费时费力又费钱,17个技术高手凑在一起,又画图又算数据,最终创造出一个“垂直安装”的新方法,不仅圆满完成施工任务,而且节约资金6万多元。这项新方法后来被评为公司QC一等奖,并在大庆中蓝石化施工中再次应用,节约施工费用12万元。

“学以致用,而且要创新性地用,创造性地用。”张斌难掩自豪之色。

同吃、同住、同劳动,班组休息室内醒目张贴着“我的班组,我的家”几个大字。家就得有个家样,“不在寝室吸烟,晚10点熄灯,早6点起床,个人物品摆放整齐……”大家早已养成这样的习惯。最让班员们自豪的是“一人有难大家帮”的班组风尚——工友杨伟的孩子重病期间,全班把几千元爱心捐款悄悄汇到了他的银行卡上。

为了班组荣誉,人人舍小家为大家。2012年除夕前,当外地施工人员纷纷返乡、喜迎春节之际,这17条汉子却背上行囊,踏上了奔赴宝鸡的列车,只因那里的工作需要他们。临别时,新婚仅7天的张磊,忍泪拥着妻子说:“乖,照顾好自己,我会天天想你!”

“今天终于不辱使命,光荣完成任务!虽然下一个项目马上又要开工,但也可以回家与亲人小聚一下了!”大家再次兴高采烈地敲响锅碗瓢盆,手舞足蹈地高唱起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