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之乡寻动力——梦想的力量
【走基层·一线蹲点】董礼涛的梦
在哈尔滨有一条三大动力路,这条路上有3家著名的国有企业,当地人习惯称它们为锅炉厂、汽轮机厂和电机厂。过去,这3家老牌企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如今,这3家企业均已年过半百,却依旧动力十足地奋战在共和国的工业战线上。
本报记者近日走进这3家企业,试图寻找这3家老国企的新动力。
见到董礼涛的时候,他正在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哈汽”)二分厂的一台五轴车铣加工中心前忙碌着,采访就从他的梦开始说起。
“前两天我加工一个零件,斜孔钻完后铰刀折在里面了,一直到下班都没弄出来。回家吃饭的时候,我还一直想这事儿。睡觉的时候我忽然梦到我们一位老钳工,我把铰刀折了的事儿告诉他,他让我去找个高粱米粒来,说要把铰刀的碎茬从里面粘出来,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不能用大米粒呢,大米粒黏性不是更大吗?正想着呢,我一下就醒了,看看窗外,天快亮了。”
第二天上班后,董礼涛既没用高粱米粒也没用大米粒,而是几经尝试后用反向作用力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这个梦虽然对他的工作没起到什么指导作用,但却印证了他目前的状态:一天到晚脑子里琢磨的都是工作的事。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董礼涛所在的哈汽今年有个大活——生产30兆瓦燃气轮机。公司工会为生产这组设备特意制定了专门的劳动竞赛,竞赛截止日期是6月30日。
有着半个世纪辉煌历史的哈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设计、制造大型火电汽轮机、船用汽轮机和重型燃气轮机为主的国家重点大型骨干企业,历史上,多次为共和国的汽轮机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此次生产30兆瓦的燃气轮机是对他们的又一次考验。
“燃气轮机被誉为机械制造业王冠上的明珠,我们不是造王冠的,而是造王冠上那颗闪闪发光的明珠的。”说这句话的人叫王东民,是哈汽宣传部副部长。说话时,他桌子上放着即将出版的厂报的版样,和前几期一样,与燃气轮机生产相关的内容成为本期报纸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次生产的30兆瓦燃气轮机将用于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这也是该工程国产化装置的核心设备。“结构非常复杂、制造非常困难、精度要求非常高。”王东民一连用了“三个非常”来形容这组设备制造的难度,怕记者没听明白,他又补充说道:“能想象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是个什么尺寸吗?我们这么大的设备就要精细到这个程度上。”
因为许多部件的生产加工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的生产环节其实就是在填补国家相关领域的空白,因此,从开始生产至今,哈汽已经抽调了大批精兵强将投入其中。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东石以及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陈军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绝对不能辜负上级领导对汽轮机的信任,同时,有关部门要把一线职工提出的好方法、好点子记录在案,将来为职工申报发明权。
40岁的董礼涛就是一名拥有发明专利的一线职工。
工作20年来,他先后有近百项技术攻关项目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尤其是以他名字命名的“董礼涛超超临界百万机组再热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可将工期由三天缩短为两天,一次加工过程可减少道具损耗约5万元。此次参与30兆瓦燃气轮机的生产,董礼涛又有新发明。
“这是一个燃烧室座圈生产的工装,这里有一个R角,被加工件而R角从上到下是在变小的……”指着摆在架子上的一块有4个小支柱的铁板,董礼涛兴致勃勃地讲了起来,因为专业术语太多,记者基本没听懂。
“那你觉得,发明这个工装的过程中,哪个环节最困难呢?”讲完后,听得云里雾里的记者提了一个希望自己能听懂的问题。
“其实也没什么难不难,现在加工的零件都是从无到有,每天就是想办法,动脑筋,要说难,都挺难,但问题解决了也就不难了。”董礼涛笑着说道,“以前当工人设备落后,人要有力气;现在当工人设备先进了,生产的产品要求更高了,我们就要多动脑子,多研究。”
从到哈汽二分厂开始,分厂的工会主席梁盾就反复向记者预告:“一会儿领你去看一台机器。”后来,在一间空旷的厂房,在一块大塑料布下,记者见到了梁主席一直念叨的机器。
“这就是正在生产的燃气轮机一个部分的样机,将来,这个厂房就是我们的燃气轮机车间,你看这儿……”和董礼涛一样,梁主席又开始说起了许多记者听不懂的行话。但他滔滔不绝的讲述和略显骄傲的眼神告诉记者,和董礼涛一样,哈汽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梦:让这颗王冠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为了这个梦,他们骄傲着,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