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连话都不敢说”的工人,到“敢与官员约谈”、提出专业问题的称职代表——
一线工人代表成长见证民主法治进步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记者赵翔 沈刚 李瑾 于宛尼 孙喜保 康劲)他们是普通的一线职工,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政治舞台4年履职的历练,已从最初的“连话都不敢说”,成长为“敢与官员约谈”、提出专业问题的称职代表。走近许振超、代朝霞、陆永兰、张全民、卜仿英、康厚明、程军荣这7位一线工人代表,分享他们的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历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他们成长的背后,是民意力量的不断壮大,是民主法治进程的向前推进。
4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高级技师许振超提出了26个议案和建议,其中对技工问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议案和建议越来越有深度:2008年提出“技工待遇需提升”,2009年提交“技工成长环境堪忧”、2010年直言“职业技校生源结构影响产业工人素质提升”、2011年建议“搭建高级技工的合作交流平台”,今年则呼吁“解决技工问题国家政策设计应进行道德评估”。“随着每年调研、思考的深入,每次开人大常委会时加强学习交流,对技工问题的认识便逐年加深。” 许振超说。
对来自襄樊的纺织女工卜仿英来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这4年间,让她经历了人生最重大的转变。“刚开始一见到媒体来采访,就感到很紧张,压力很大,虽然心里有许多东西想表达,但实际上连话都不敢说。” 令卜仿英最感欣慰的是,经过从头一点一滴的学习,如今她已能“较好地履行代表职责”了。
河南平高电气公司技工张全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开会时,别人说的很多问题自己都不太知道”。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不仅仅是对个人在技术领域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从此他开始琢磨如何更好地表达群众利益诉求。
湖南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冲二车间弹簧班工人代朝霞则坦言,2008年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没有提出一项建议”,这使她懊悔不已。第二年,她带来了“关于给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的国有企业职工发放生活补贴的建议”、“关于从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问题的建议”。
4年前,34岁的纺织女工陆永兰作为一线职工的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刹那,就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缺乏,素质有待提高”,4年后的今天,她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敲打出两个关于《劳动合同法》修改的建议。4年来,为了当好人大代表,这位普通工人读完了本科课程,参加了人大组织的每一次培训和每一次调研,她说:“现在我已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参与了。”
被称为“车工狂人”的解放军第5311工厂程军荣也经历了类似的成长历程。“最初我都不知道当代表要做什么,但我知道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从那时开始,他成为江苏代表团里最勤奋的“学子”。4年来,医保“一卡通”全国漫游、社保账户跨区域对接、将劳务派遣限制在季节性、临时性岗位写进法律等诸多前瞻性的观点被他写进议案和建议中,20多份议案见证着他参政议政的铿锵脚步。
“4年来,从一个过去连新闻都很少看的农民工,到现在能从大局的高度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切身利益,我觉得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重庆城建一公司农民工康厚明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一所大学堂。只要给我们平台,我们一定能行。”这些一线工人代表们说。记者粗略统计,这7位一线工人代表4年来提出的议案、建议达120余个,不仅涵盖了一线职工方方面面的问题,还涉及诸多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7位一线工人代表的成长故事,详见本报今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