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百件民生建议的背后
——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的履职故事

“我是全国人大代表,除了帮助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发言之外,更代表了人民。多谈点民生问题,当然是我的职责。”宗庆后说。
全国人大代表,对曾经登顶“中国首富”的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来说,是一种政治上的肯定和责任。
这副责任,他担了10年。
2003年,宗庆后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5年后,他连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0年来,宗庆后共提出124项建议和议案,平均每年12项,成为公众印象中最“高产”企业家人大代表。
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宗庆后又带来了11项建议,诸多话题的民生色彩依旧引人关注。
以企业家身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宗庆后,不仅仅是一位巨大财富的创造者。看待问题的犀利视角、对待生活的简朴勤勉,乃至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责中表现出的浓厚民生情结,都让人们逐渐认识一个真实的宗庆后。
与民生话题较真
民生话题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改善民生的愿望,从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宗庆后对于一些民生问题的执著,恰恰表现出了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核心精神。
今年全国两会,宗庆后随同浙江代表团一道进京,带来11项内容丰满的建议。众多上门采访的记者们发现,尽管个税起征点刚刚提高到3500元,宗庆后却依旧围绕个税改革继续“发声”。
盯住个税改革不放,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宗庆后留给公众的鲜明印象。
2011年全国两会,宗庆后建议“将个税起征点调整至5000元”。他举例说,2010年在通胀压力下,娃哈哈为了减轻员工的生活压力,再次加薪。然而,却有人向他抱怨,“还不如不加薪”,因为加薪带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提高,员工最终拿到手的薪酬增长有限,极端的时候甚至低于加薪以前。
一年后的今天,宗庆后对个税改革的建议,除了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外,更将个税征收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作为建议的重点。
事实上,回顾宗庆后的10年代表履职记录,从2003年至今,宗庆后已经7次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2004年,作为“二年级”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已经摆脱了2003年第一次履职时的拘谨。这一年,他带来了4项建议,其中一项便是修改个人所得税征收税率,“将起征点调整至1600元”。当时,全国实行的个税起征点为800元。
就在宗庆后提出这一建议18个月以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有关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俗称“起征点”)立法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历史上举行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随后,个税起征点调整至1600元。
2008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再次将个税起征点从1600元提高至2000元。对于这次调整,宗庆后在当年全国两会上继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从设立个税的初衷、物价上涨幅度以及个税调整对国家税收影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大胆建议起征点应为5000元。
在关于个税起征点究竟多少为宜的纷争中,宗庆后的立场一直鲜明。他的诸多观点,也得到了与会众多代表的支持和呼应。
“为什么会死咬着个税起征点不放呢?”这是来自媒体记者的追问。
宗庆后的回答是:“因为个人所得税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问题,这是个民生问题。”
做民生的代言人
2003年,带着典型的中国式成功标签的宗庆后,以成功企业家的身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无论从哪个层次衡量,履行职责都不是信手拈来的易事。与宗庆后同时代的民营企业家代表,都在经历了从代言本阶层利益到目光投向更广阔阶层的转变。只是,翻阅10年来的全国两会资料可以发现,宗庆后的这一“学习过程”更短。
2003年,宗庆后第一次参加人代会,带来的5项建议和1项议案,基本与企业发展有关。随后两年,这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内容中,开始出现降低个税起征点、扩大分配等民生话题。
“企业家为企业代言无可厚非。全国人大代表吸收不同基层、群体的代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代表们的声音能够覆盖社会每个阶层。”今天,回头看十年前的两会建议,宗庆后说。
但是,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宗庆后,关注的目光却早已超越了自己的企业。到了2007年全国两会,他的建议已经显示出非常强烈的民生色彩,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到关注农民工、青少年群体,几乎均与当时的民生热点紧紧相扣。
人们开始注意到,宗庆后已经不再表达同类型企业发展的诉求,转而为加快改善民生鼓与呼,这似乎逐渐偏离了所谓“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利益代言角色。
宗庆后就此解释说,作为人大代表,我不仅代表我的企业,也不仅仅代表我们这些先富起来的一帮人,而要代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群体发言。
事实上,随着娃哈哈在全国饮料市场上的狂飙突进,娃哈哈的工厂开始在全国最贫困的地区落地生根。宗庆后这样阐释自己的想法:对一个企业家而言,最大的慈善不是给别人多少钱,而是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
这样的理念,与宗庆后果断决定在涪陵投资建厂不无关系。
1994年,娃哈哈响应国家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在重庆涪陵地区兼并了三家位于库区、濒临破产的糖果厂、罐头厂和酒厂。当时,没人认为那是一个好决定,只有宗庆后异常坚定地看到,一个工厂对贫困地区意味着什么。今天,经历了四期投资的涪陵分公司,一举安置了1200名三峡移民就业,使他们的收入比原来增长了7倍。
伴随着娃哈哈在全国建立工厂,宗庆后对中国底层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他说:“我到现在还是跑一线的,和我们全国各个地方的职工、经销商都有联系,很了解他们的生活。”
显然,来自生活深处的见识与感悟,成为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坚持为民生代言的十足底气。
为民生说得更好
每年全国两会,民营企业家身份的代表委员中,宗庆后的议案、建议数量都非常多。仅在最近的6年中,宗庆后每年带给大会的建议数量都不低于10个,更有两年多达20个。
事实上,考量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优劣,不仅仅要看议案和建议的数量,更要看这些议案和建议是否代表了当下更多人群所普遍关心的问题,所表达的立场和主张是否具有足够的理性与建设性。毕竟,这才是考量人大代表履行职责能力的核心判断标准。
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下来,性格似柔实刚的宗庆后越来越敢说了,语言风格也变得越来越鲜明起来——
2009年:“拉动内需包括两方面,首先得让老百姓手里有钱;其次要老百姓敢花钱。”
2010年:“政府应该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解决教育、医疗卫生问题,这都是公益事业。结果我们把教育当成产业,医疗卫生也当成产业,都是变成赚钱的东西,搞得老百姓读书也困难、看病也困难。我提出来,大学生的学费是不是应该降低。”
2011年:“应该取消居住用地使用权70年年限。老百姓贷款买套房子不容易,中间交了各种税费,最后还有个70年的限制,这太不合理了。”
2012年:“个税调整还有空间;国家应该想办法给新入职年轻人的手里多留点钱。”
……
如果对宗庆后10年来递交的所有建议和议案进行全面梳理,我们便会发现他对民生问题发表的诸多见解,几乎都是传递着来自民间的强烈呼声,同时赋予了一位成功企业家必然具有的理性和建设性。
众所周知,娃哈哈对房地产并无涉猎。然而,2011年人代会上,宗庆后提出了《关于控制房价应从控制地价、降低税费、控制开发商利润率,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控制房价的建议》。
宗庆后能够谙熟房价成本、审批手续,其实源自于娃哈哈为员工建设保障房的实践。在为职工自建保障房的过程中,他观察到,土地财政、行业暴利一直都是房价畸高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在全国两会提出的诸多建议中,抑制房价成为与降低个税并行的“永恒主题”。
从2005年提出“合理控制房地产商利润,分期收取土地出让金”,到2009年再次提出“分年支付土地出让金”,宗庆后一直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呼应着 “居者有其屋”的民间声音。当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硬指标的时候,又有谁能忽略包括宗庆后在内的人大代表们付出的不懈努力?
“企业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应该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和了解到民生问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在履职中更多地关注了民生问题,努力为老百姓代言。如果有机会,无论什么渠道,我依然会表达我的这些观点,帮老百姓多说点话,多说有用的话。”
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的心声。
人们相信,未来宗庆后一定还会为老百姓带去更多的民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