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企业蹲点·走进班组】“神湾九仙”
神湾是一个村名,地图上看,“挂”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与娄底市新化县交界处,在资江柘溪水库岸边。
一
9月25日上午10点多,从长沙出发,坐5个小时火车,在一个叫坪口的五等小站下车,换乘“慢慢游”至资水码头乘船,轻舟一路,傍晚才到得“神湾”。
爬一段陡峭的山路,到达“神湾隧道”口旁边的“怀化工务段溆浦桥隧车间神湾工区”,天色已暮。门口,工长谌哲明在等候。他说,一共9名职工,今天都在。
二
工区的三层小楼,靠山面水,正对柘溪水库。
楼前的小水泥坪有些逼仄,迎着江风,“晚宴”就设在这坪上。菜是班长严鲲做的。有他们去年冬天熏的“神湾腊肉”,自己种的“神湾南瓜”……工长兴冲冲招呼我们喝“神湾茅台”!
工长卧室里,有两个大瓦缸,一缸是杨梅泡的米酒,号称“神湾茅台”,另一缸是中草药泡制的“神湾五粮液”。谌哲明说:“干一天活累了,大伙晚上喝几口酒聊聊天,解闷去乏。”
桥隧工是个既细致又艰苦的活,谌哲明感到最吃力的是隧道补漏和清沟。
比如,到4公里长的雪峰山下行隧道清沟,往返步行时间将近10公里,挑一担淤泥出来,要走2公里。他们一般早上6点多就出发,一直要干到下午4点多才出来,中间不能吃饭,列车穿梭带起的烟尘,使得他们全身被灰尘盖满,“只有牙齿是白的”。每年防洪期间,这样的清沟工作要持续一个多月。
与9个职工坐在夜空下喝“神湾茅台”,大家谈笑风生。谌哲明说:这里虽然偏僻、辛苦,但大家也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他们自己种菜,还栽了杨梅、柿子、板栗和橘子树。今年天干,橘子结的少,换季的菜也种不下去。还好,他们的储藏室里存了几十个冬瓜和南瓜。
回家不方便是职工们唯一的“烦恼”。他们养护着沪昆线雪峰山脉约10公里范围内的13座隧道、13座涵洞、7座桥梁。听着火车叫,看着火车跑,但要出门,只有两条通路:一是水路,乘船一个半小时去坪口赶火车,一是陆路,沿着铁路步行8公里,到一个叫烟溪的小站赶一趟慢车。
1994年调到这里当工长后,谌哲明在工区过了5个春节。妻子从县城中学调到坪口镇工作,他坐一个半小时的船就可到家,但因为要和班长轮流值班,他一般要至少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袁旭东是2006年到的工区,家在安化县城,要坐3个小时的船。他说,老婆如果不跟我一样热爱这个职业,日子就没法过下去。
晚上,工长将他的床让给了我。
三
9月27日8点,列队点名完毕,职工扛着木跳板,背着工具袋,从工区出发。穿过神湾大桥、神湾坳隧道、茅房溪一号大桥、茅房溪一号隧道,我们在茅房溪二号大桥的施工地点停下来。桥下是万丈深涧,工长拒绝了我们一起参与施工的要求,他说:高空作业,太危险。
看着他们从桥上一个个“翻”到路基的钢架上,搭好跳板,开始敲敲打打为钢梁除锈,我只好退到桥头一处岩石边上,远远地用长镜头拍他们“悬”在半空的施工照。
陪在一边的怀化工务段党委副书记雷建华说,他们个个是能工巧匠,油漆、电焊、砌筑,样样都精通。他介绍,收入最高的工长谌哲明,一个月3000多元。
四
中午,谌哲明亲自下厨,煮了一条资江野生的瓦子鱼。
二楼职工学习室里,班长严鲲将9个职工的名字写给了我。桥隧工欧阳琪、林辉、袁旭东、邹志刚都在这里呆了4年以上,胡钦、胡超、钟建明3人今年刚从部队转业至此,还在实习期。严鲲说,神湾隧道是他父亲当年参与修建的。他眼里流露着一种荣誉感。
林辉是唯一的单身汉,明年要结婚了。我们约定,明年一定来喝他的喜酒。
临走,谌哲明拿出一个本子,要我留个言,我写下“神湾九仙”4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