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收入“跑输”GDP
从“国富”到“民富”还有多远?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现“两个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而近日,“十二五”期间首个“半年报”经济数据却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6%,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两者相差两个百分点。
尽管城镇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未能跑赢GDP这一现象还是让人们担心:从“国富”到“民富”究竟还有多远?老百姓的“钱袋子”何时才能真正“鼓”起来?
“虽然工资涨了两三百元,但物价也在上涨呀,从油价到菜价,物价上涨已经把工资上涨的钱给抵消了,生活压力并没有减轻。”在北京某国企工作的赵女士说。
有经济界人士认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确实与实现“两个同步”的要求还有距离,这其中可能受到上半年物价快速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开局之年的上半年,这样的数据表明,接下来要实现“两个同步”的目标确实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我国原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着惯性,因此,需要逐步改进原来制度中不合理的内容。提高居民收入有一个过程,需要逐步进行。而目前的问题是,这个过程的推进速度与劳动者期望的速度有差距。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运行效率,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郭宇强分析说。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不是GDP,不是增长速度,经济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广大城乡居民的收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长31.2%,企业利润增长27.9%。将其放在我国主动调控经济增速,全国九成省份GDP增幅下降的大背景下,出现城镇居民收入仍然“跑输”GDP这样的结果,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增强公众的信心?
郭宇强认为,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而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实际上反映的是政府在财富分配上占有优势,甚至是决定性的优势。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其可能结果就是,一方面,由于人们收入的相对额少,即使在保持一定增长比例的状态下,相对额也会更少,从而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将使政府对财政支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动力,一直以来社会公众对政府“三公”支出的质疑也体现了这个问题。
对于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姚景源建议,要通过发展国民经济来实现,更重要的是改革分配制度,重新切好国民收入这个“大蛋糕”。
郭宇强建议,要采取多种渠道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增加其获取收入的机会;同时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低收入群体的追踪监测机制,加强对困难职工群众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