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怕”精神代代传
——南京军区某装甲师“王杰班”纪事
今年是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牺牲的第46个年头。1965年7月14日这天,王杰为了保护在场的12位民兵和人武干部,奋力扑向爆炸点,用自己23岁的生命实践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钢铁誓言。
1965年11月27日,当年王杰生前所在班——现在南京军区某装甲师工兵营地爆连五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
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班是最小的建制单位。但是,“王杰班”却因年年创造不凡业绩而闻名全军,战士们用青春和生命实践着“两不怕”革命精神。多年来,从这个班走出来的234名战士,人人立功受奖,个个是技术能手,27任班长都是训练标兵。
这个班曾经两次参战,38次参加团以上重大演习,14次参加国防和地方重大施工,10次参加抗洪抢险,7次扑灭火灾,127次成功排爆除险,还在部队师以上比武中夺得261块奖牌,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集体二等功15次、集体三等功27次。
“王杰班”人才辈出,“两不怕”精神代代相传。
“ 第二名不属于王杰班 ”
46年前,英雄王杰一心想着打仗,他训练刻苦,入伍一年多就考上特级技术能手。多年来,“王杰班”的战士以老班长为榜样,把传承“两不怕”精神向打赢未来战争聚焦。
2007年8月,刚上任的“王杰班”第26任班长申庆稳,代表全连备战集团军专业比武。比武项目中,他的“集团装药”这一项较弱。这个课目拉绳打结是关键技术,要求快速、准确、牢固。为了提高速度、精度,申庆稳摸索出“抽拉结合捆包法”,速度明显提高,可对其手指的伤害很大,每抽拉一次,捆扎绳和手指之间都要快速摩擦,几遍练下来,10个手指头有8个被磨破了,伤口像火烤一样疼痛。
就在这样的疼痛中,申庆稳历经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技能突飞猛进,刷新了集团军的历史纪录。
去年4月,上级组织战术考核,副班长汪雷屈居第二,事后他多次加班训练。战友们问他,你已经达到优秀标准了,还较什么劲呢?汪雷回答,身在“王杰班”,就要有争第一、创一流的志气,“第二名不属于‘王杰班’”。
“王杰班的兵,就是不一样”
几十年的岁月,“王杰班”14次参加国防重大施工,127次成功排爆除险,没有拿不下的险关。
有一年,“王杰班”接到支援驻地水系清淤工程任务,在突击一处淤泥地段时,遇到了恶臭扑鼻、黏稠无比的淤泥烂地,战士们展开了劳动竞赛,一时间,人人变成了“泥猴”。一干就是三昼夜,又臭又脏的淤泥地段被清理干净了。当地市民称赞他们:“王杰班的兵,就是不一样!”
实际上,在“王杰班”看来,清淤工程只是雕虫小技。平日里,战士们整天跟地雷、炸药打交道,被称为“离死神最近的人”。就拿“王杰班”127次成功排爆除险来说吧,排除废旧炮弹、爆破施工、哑弹销毁时,只有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再凭着过硬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才能次次化险为夷。
小兵也有大作为
随着我军现代化步伐加快,“王杰班”创出了新时代的业绩,他们革新20多项训练器材,探索出10多种训法战法,用“两不怕”精神培育一批“现代化王杰”。
几年前,连队装备某新型火箭扫雷车时,没有配套的教材、教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王杰班”决定攻克这一难关。他们向军地院校专家、部队业务部门请教,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攻克13道难关,编写出此型装备的《操作与使用手册》,还有14份教案,成为连队训练的基本依据。
虽说有了新装备,可是人多车少,全员实装训练有困难。“王杰班”历经上百次试验,研制出与实车操作方法完全相同的“模拟扫雷车”,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这一革新项目参加全军训练器材成果展,获得全军兵种科技成果革新奖。
“王杰班”有个战士姜楠,是来自宁波大学科技学院通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入伍后在一次爆破训练中,发现专业教材的测算公式较为复杂,便几经琢磨,推算出简便测算法,使原来需要两分钟的测算过程,减少至30秒。
勇于攻关、不断创新,小兵也有大作为。近年来,“王杰班”革新出“数字探雷器”、“地下装药爆破教学模拟器”等20多项训练器材,其中有7项成果被解放军总部、南京军区推广,4项获得总部和军区革新成果奖。
“有一种精神力量受益终身”
有统计,近10年来,“王杰班”有23人取得自学考试大专以上学历证书,有37人拿到电工、机械、养殖等实用技术证书,有7人被集团军以上表彰为“学习成才标兵”,还有12人退役返乡后创办企业公司。
18年前,“王杰班”有个战士蒋克,文化水平不高,入伍之后,第一次读报纸,不足500字的一篇文章,他磕磕巴巴念了10多分钟也没读完。为此,班里专门为他制订学习追赶计划,目标明确,第一年补完初中基础课程、第二年学完高中语文课程,指定班里两名文化基础不错的战士辅导他。
到了2005年,当兵满12年的蒋克退役了,他有了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工程机械操作特级能手证书等“创业通行证”,还有“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等荣誉证书,满怀信心返回家乡。
退役第二年,蒋克参加一个大型企业的人才招聘,靠着“王杰班”培养的心理素质、学识构成,他胜过很多本科生、硕士生,当即被企业录取,并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王杰班”的很多战士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精神力量,播入心田便能生根发芽,让我们受益终身”。后来,蒋克在写给部队的一封信中说道,“王杰班”是我人生的最好课堂,“两不怕”精神是培育我成长进步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