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取消药品加成
一些医疗机构不再“以药养医”
本报讯 (记者李昱霖)6月2日上午,吕志芬从石家庄长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买了两盒治疗心脑血管的药,每盒省了6元多钱。她一年需要吃50盒左右的药,现在全年下来能节省300多元钱。从6月份开始,许多与吕志芬一样的河北患者在购药时,都将享受到零差价的实惠。
据一些县的镇卫生院估计,患者买到手的零差价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0%左右。
“药品加成”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公立医院无法获得国家财政充足的资金保障,15%的加成率在执行过程中经常被突破至40%,极大地刺激了医院的逐利行为,以至形成了今日“以药养医”的医改困局。
河北省医改办说,5月31日前,全省2200多个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和省增补的174种药品全部实行按进价零差率销售。取消药品加成后,这些医疗机构不再“以药养医”,而是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按零差价销售”,记者在长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打出了这样的提示语。“我们在31日前,就对计算机销售系统进行了改造,从31日起开始对患者实施零差价售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运芝说。
河北医改的路径,先是局部试点,之后全省推开。
石家庄药东社区卫生服务站于2009年8月开业,2010年4月成为石家庄首批30家药品销售“零差价试点单位” 之一。“零差价售药一年多,实惠了社区居民,卫生服务站的患者就诊数量也提高了20%多。”医师孙学兰说。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实行零差价售药,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面临着“断货”的现状。以“8万单位庆大”为例,政府限价为1.6元,而医药公司从生产厂家进货就要1.8元,“进价高于送货价,卫生服务站就经常出现缺药的情况”。一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说。
为了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让他们享受更多实惠,一些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给社区卫生机构添设血常规等常规化验设备。“省得老百姓在大医院做完检查后,再到社区拿药。增添常规设备既能实惠百姓,又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率,可一举两得。”
舆论说,作为过去时代产物的药品加成,它的取消代表的并不只是一种事物消失了,而是一个系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