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治污,宁可牺牲GDP
——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战役调查(上)

常州市武进区这条只有2.5公里的沿河老街,曾经聚集了50多家高污染企业,河水发黑发臭,汇入太湖。经过治理,如今这里水质发生明显变化,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 本报记者 李秀玲 摄
“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已从中度改善为轻度……”这是5月中下旬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一行在江苏看到的景象。
进一步的调查表明,苏州、无锡、常州、宜兴等城市为太湖污染治理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堪称我国流域治理的亮点。
千万个化工企业的“废水池”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太湖流域以占全国0.23%的土地,创造了全国4.8%的GDP、4.4%的财政收入、12.1%的进出口总额,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值的3倍。
可是,当流域百姓在享受经济腾飞的成果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在常州市武进区一条沿河老街,记者团一行看到,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水葫芦在河边茂盛地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水生植物开着艳丽的粉花。
谁也不会想到,这条只有2.5公里的老街上,曾经有50多家高污染企业,每天产生的污水全部被排到附近的河里,汇入太湖……严重时,太湖湖区富营养化水面占74.6%,水草区下降到仅占湖区面积的14.4%。
2007年之前,这样的情形在太湖流域已是“司空见惯”。那时,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成了成千上万个化工企业的“废水池”。
人类对环境的践踏最终遭到了报复:2007年,由于气温升高,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水源水质骤然恶化,导致以太湖为饮用水源的无锡城区自来水发黑、发臭,震惊全国。
看到自来水管里流出的黑水,江苏省各级官员惊呆了!他们提出哪怕GDP下降15%,也要关停、淘汰、兼并、转型这些高污染企业。于是,一场推动太湖水污染防治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役打响了。
“铁腕”治污不遗余力
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硬仗,苏州、常州、宜兴、无锡各级政府纷纷使出“铁腕”治污:他们将政府新增财力的10%~20%用于太湖水污染治理;重度污染的企业被全部关闭,入湖河道排污口全被封死,排污管道被全面覆盖;对太湖沿岸重点水域进行全面清淤。
同时,恢复太湖流域的生态也开始了,相关地方政府对太湖沿岸严格实行梯度管理:沿湖200米范围内,全面实施“退耕、退居、退渔、退养”和“还湖、还林、还草、还湿地”;沿湖1公里核心保护区全面取缔传统种养业;沿湖5公里以内,严格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形成沿湖纵深5公里范围的生态循环经济带……
统计显示,在整个治污期间,江苏全省共关闭3361家高污染化工企业,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1000多家污染企业,同时对环太湖一公里及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两侧规定范围内取缔、关停和迁移畜禽养殖场1700多处。
现在,江苏全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劣V类河流由2007年的9条减至1条。
整治重点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实现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腾出了宝贵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空间。许多企业正加快从“粗放型”走向“服务型”、从“体力密集型”走向“智力密集型”、从“资源依赖型”走向“科技依托型”。在苏州、常州、宜兴、无锡,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
“河长制”破解河流治污困局
在江苏采访时,无论是在省里,还是各市基层单位,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叫“河长制”。有人说,这是针对水资源产权不清、多头治水、权责不明的管理弊端,解决上下游在治水问题上互相推诿痼疾的一项创新之举。
江苏省沿太湖有15条主要入湖河流,无锡市占了13条,面对治理太湖的攻坚战,无锡的领导始终站在太湖治污的前列。他们首创了“河长制”:无锡市所有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了64条分支河流的“河长”,全市815条河分片包干,“河长”的主要职责是督办河流水质的改善工作,一河一策,逐条治理。该市还配套出台了《无锡市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工作问责办法》,对治污不力者进行严厉问责。“河长”们面临的压力是:完不成任务,就要被“一票否决”!
位于常州和无锡宜兴市交界处的漕桥河,是太湖流域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过去由于责任不清,虽经环保部门多次督查,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上、下游之间为责任纠缠不清。为此,无锡市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河长”,挑起了这副最重的担子……经过治理,记者在这里看到,一些人在河边悠闲地钓鱼,这条昔日的劣五类水质河流在实行“河长制”后达到了四类水质。
目前,无锡市的大小几千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河长”,河流所过的区域有“片长”,每段河流还有“段长”,河流被严格地“看管”了起来,谁想排污都不行。
“末梢”控污剑指城市排水网
城市污水地下微循环堵塞、混乱、不通,是各大城市污水治理的一道难题,也是太湖流域治污的一道坎儿。
5月18日下午,记者在无锡市一条功能齐全的商业街看到:在一家理发店门前,透过开放式井盖,一个类似窗纱的装置将毛发与污水分离之后,水流进污水井,杂质则通过垃圾收集做固化处理。该市排水处的赵磊介绍说,在这条商业街上,饭店要建“隔油池”,洗车店要建沉沙池,所有生活用水未经处理,都不能直排到城市污水管道。
为了实现污水“滴滴入管”,无锡实施“网格化”管理,将全市划成了4172个小块,从源头清理和规范排水行为,一格子一格子地梳理、封堵污水外流“漏洞”。据介绍,在无锡,每栋楼房都要安装多根白色水管,上面分别写着“雨”或“污”字样,确保雨污分离。
与此同时,无锡还实行了“排水许可证”制度。据该市排水处截污科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无锡,任何新商铺或者饭店在申领营业执照前,必须办理排水许可证:要自己先把污水支管道接到附近的主管道上,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办理许可证。而对于有些工厂,还要先抽检水质,如果污染物超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工厂还必须进行预处理,合格后才能领到许可证。无锡为此还单独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
至今年上半年,无锡市将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控源截流工程,形成“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全提标”的国内一流污水处理体系,更有效梳理、“激活”城市排水网的神经末梢,为减少太湖污染从源头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