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1年06月03日 星期五

【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执著无悔青春路

□本报记者 贺 杨 本报通讯员 范勤学 刘阳
《工人日报》(2011年06月03日 02版)

人物检索:李建学,男,23岁,中共党员,中铁六局铺架分公司第十项目部机电工、作业队长。他通过努力学习铁路架梁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成为钻研型、实干型、技术型的新型农民工,曾荣获中国中铁2010年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十大新型农民工”等称号。

人物感言:学海无涯“乐”作舟,能为铁路建设献力献智,我很快乐。

23岁的李建学是一名技校毕业的农民工,骨子里透着农民的质朴和憨厚。从事铁路建设工作3年来,他通过努力学习铁路架梁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成为钻研型、实干型、技术型的新型农民工。

2008年初,李建学从郑州铁路技校来到中铁六局铺架分公司第十项目部实习,在单位领导和老师傅的帮助下,他逐渐克服了从事架梁作业艰苦、枯燥的畏惧心理,坚定了立志铁路建设的信心。不懂就问、随问随记,凭着一股“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钻劲儿,李建学将架梁作业中的上百条安全作业卡控要点背得滚瓜烂熟,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熟悉了架桥机原理、结构、性能、配件参数及电气焊、稳梁等技术,两个月内就掌握了桥机一般事故维修、组装、拆解程序和安全操作技能。此外,他还自学了风冷发电设备故障处理技术,以及运用单片机原理排查主车PCI软控制故障。3年多来,李建学的学习笔记有几十本、字数足足有4万多字。

李建学先后参加过大包线、古大线、包西线、石家庄货迁线等工程的700余孔桥梁架设任务。他践行的“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8年,在包西线架梁任务中,由于设备转运工地人员短缺,李建学主动承担起拆解设备电器、电缆的任务。11月的内蒙古,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索性甩掉棉手套裸手干活,手指冻麻了就放到腋下暖一暖。在连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后,李建学提前完成了拆解任务,但他的十指已冻成了“胡萝卜”,后经医院诊断为3级冻伤,双腿也因受冻时间太长而落下了经常抽筋的病根。

2009年9月,顺利完成包西线架梁任务后,李建学又主动请缨更换20个型号、方向有误的桥梁支座,连续两天仰卧在仅仅40厘米高的桥梁空隙中,用6台百吨顶镐支起4片共500多吨的连结梁体。为了尽早完成任务,他带头压镐,不叫苦、不喊累。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造成李建学腰肌拉伤,即使这样,他也从没休息过一天。

李建学在一专多能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结合所学专业,认真总结架桥机控制电气系统、液压系统安全卡控要点和常见故障处理办法。在古大联络线架设小曲线梁时,他精心计算曲线架梁时1号柱的偏支距离,改变了该型号架桥机曲线架梁无数据支撑的历史,为曲线架梁的安全稳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针对液压油在北方低温环境下经常结晶堵塞溢流阀,致使液压系统失压,导致制动失效的问题,李建学经过刻苦钻研,发明了“电机定时反转法”和“间断开启升温法”,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2009年初,项目部组建了团支部,大家一致推选李建学担任团支部书记。李建学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组建了青年学习小组,一有时间便组织大家学习安全技术知识,研讨架梁和小改小革方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提高。李建学虽然年轻,可他带出的徒弟有的已经被提拔为机长、作业队长,成为企业生产骨干。

如今,正在北同蒲增建四线架梁施工的李建学,一边投身繁忙的施工作业,一边备战成人高考,准备攻读机电一体化专业。这让他比以前更忙了,睡眠时间更少了,手上的茧子、身上的油泥更多了,但也更快乐了。他说,我是学海无涯“乐”作舟,因为能为铁路建设献力献智,我很快乐。

风华正茂的李建学正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青春路上激情奋进……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