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一支宏大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劳动者队伍
—— 二论学习贯彻吴邦国委员长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造就宏大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劳动者队伍。吴邦国委员长在“2011’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重要性、紧迫性,继而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本届论坛确定的主题之一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劳动者素质”。可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造就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严格纪律的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经济发展要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变为注重质的提高,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从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因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都离不开劳动者的有效参与和支持。没有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创新型国家必然是由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组成,必然是一个全民学习型社会和具有创新文化的和谐社会。从企业技术创新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借助劳动者劳动技能提升来体现和实现,让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和劳动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注重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明确提出“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战略部署,科学地阐述了“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特尖人才”的指导思想。
作为全国亿万职工自己的组织,中国工会在提升劳动者素质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去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下发《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明确提出,“从2010年起,各级工会要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工会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在职工素质提升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工人和中国工会创造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遍及全国的“职工书屋”建设,日臻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素质提升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平台。在企业,传统的名师带徒以及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普遍开展的职工技能大赛以及“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创新能手”选树,造就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职工、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激发了广大职工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引导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新进步、市场竞争的新要求,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亿万劳动者以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一定能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征途上继续谱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