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涨了 跳槽少了
邢台:零散工也坐上了工资协商桌
《工人日报》(2011年05月03日 002版)
本报讯 (记者李昱霖 通讯员郑良宝)河北邢台市桥西区总工会在企业相对集中的村,探索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服务中心”,维护零散务工人员权益,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到目前,已开展工资协商的区域呈现零上访局面。
邢台市桥西区李村镇的皮毛制作已有300年历史,目前用工不到10人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近200家,用工10人以上的企业有100多家,大部分职工是零散工。由于各家企业工价不一,加上有些企业多年不给职工涨工资,甚至拖欠职工工资,致使劳动关系纠纷屡屡发生,职工跳槽频繁。
为解决这些问题,桥西区总工会力推工资集体协商。2010年,李村镇党委、政府决定在皮毛企业相对集中的西北留村成立工资集体协商服务中心,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镇总工会牵头,镇司法所、经济委、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工资集体协商领导小组,指导行业协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成员,还在皮毛行业成立了党支部和工会联合会。
服务中心成立后,马上组织行业内的职工方和企业方开展了第一次工资集体协商。经过双方14名代表的反复协商,最终达成协议:从2011年起,李村镇各毛皮企业每月给职工工资涨5%,职工平均工资由840多元增加到1100多元。“去年我一天挣25块钱,今年一天能挣到30块钱。”群利皮毛厂职工张卫红高兴地说,“别小看这5块钱,在农村一天的菜钱就有了。”
“现在这个区域内的工价是统一的,职工干多少活挣多少钱,在哪家企业干都一样,职工跳槽的少多了,更没出现过因为工价引发的劳动纠纷。”桥西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左素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