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
——“2011’海峡两岸工会论坛”侧记
春光烂漫时,“2011’海峡两岸工会论坛”如期而至。
4月13日,来自海峡两岸工会和劳动界的350多位代表相聚京城,围绕“ECFA时期的工会作用:组建工会和促进就业”这一主题,充分交流、深入研讨,建言献策、共商大计。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签署,特别是随着ECFA各项内容逐步落实,其对两岸经济生活和劳动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正逐步显现。
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既承担着组织职工发展经济的任务,又肩负着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如何在推动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中维护两岸职工福祉?这,无疑是两岸工会和劳动界都必须做答的共同课题。
正因如此,论坛以“ECFA时期的工会作用”为切入点,共同探讨“组建工会”和“促进就业”的应对之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ECFA时期的两岸工会,机遇和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经济发展两大趋势。在这个意义上,ECFA作为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重要之举,其签署及实施,必将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正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王玉普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随着ECFA的逐步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果将更广泛地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
事实上,自ECFA于去年9月12日正式生效以来,其对台湾经济及两岸经贸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带动台湾出口快速增长,增加岛内及外商在台投资信心,两岸加快新型产业合作,同时两岸金融合作也呈方兴未艾之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的发展对就业和薪酬提升带来了可期的正面作用。
台湾“劳委会”2009年委托学者所做的两岸签署ECFA对台湾就业市场影响评估报告显示:签署ECFA后台湾就业机会将增加10.5万至12.5万个,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商业服务人员、操作及体力工、技术工等。而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最新公布的人力资源调查统计结果,2011年1月岛内就业人数达1062.3万人,高于2008年10月的1042.4万人,显示就业水平已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
就大陆而言,随着ECFA的签署实施,台商对大陆投资快速回升,并加快调整对大陆的投资布局,两地经济整合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台资企业吸纳从业人员众多。
机遇总是与挑战结伴而行。论坛上,与会代表为ECFA给两岸工会和劳动界带来的乐观前景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纷纷把理性审视的目光投向可能遭遇的各种挑战。
台中市总工会理事长陈瑞即表示,ECFA协议带来众多好处,但作为工会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比如,对于竞争力相对较低的台湾传统产业而言,ECFA签约后由于关税降低,导致价格竞争激烈,加上台湾土地及劳力资本相对地处于劣势,定会影响到传统产业劳工的权益,甚至减少就业的机会。”
来自台资企业数量庞大的广东,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郭泽宇便深切地感受到,由于两岸社会制度、法制体系、管理理念的差别,大陆台资企业在工会组建和运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台资企业的工资福利制度与现行工会政策法规亟需衔接。“ECFA时期,随着粤台经济合作更加密切、广泛,如何解决好上述问题就更为迫切。”
同时,代表们也注意到,两岸工会运动面临的挑战,除了因外部经济环境变迁所产生的压力,还来自于工会所要服务的对象——劳动者及其需求的改变。
“面对产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分众社会个别化的劳动趋势等,工会能否继续以传统的方式、组织型态去满足分众社会、利益分歧的劳动者?工会是否能推出新的菜色,足以激发新型态的劳动者以形成工会的团结新动力?”两岸劳工事务交流委员会秘书长胡国康认为,在社会分众化大环境下,政府、雇主与劳动者各自不同的需求,都带给工会运动不同的挑战。
大陆工会也同样面临类似的挑战。“职工队伍内部结构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由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增加,职工群众特别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实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职工交流中心会长陈豪表示,如何主动依法科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给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
“两岸工会的体系与结构不同,运作模式和作用也有差异,但真心实意为劳工提供保障与服务的核心价值则是一致的。”台湾总工会理事长董文雅一语道出大家共同的心声。
的确,虽然两岸社会制度不同、工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但两岸工会都肩负“代表职工与雇主或政府相关单位进行协商与合作,并反映相关意见争取职工权益”的职责,都有着更好地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共同目标,因此,在相同任务与使命的呼唤下,ECFA时期的两岸工会,更应凝聚共识、加强合作。
而此次论坛的召开,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抓住共同点合力推进,切实履职一展作为
ECFA的实施,为两岸工会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但同时,两岸经济的广泛交融,必然给两岸劳动关系带来新变化,如何有效维护大陆台资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和在台陆资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是两岸工会及劳动界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江苏是大陆与台湾经济合作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台湾在大陆投资1/3在江苏,江苏与台湾贸易占两岸贸易额1/4。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22000个,台商实际投资额近500亿美元。
“这些年来,我们努力适应台资企业劳动关系特点,积极推进台资企业组建工会,但迄今一些大型台资企业还没有建立工会组织,一些台资企业尽管有了工会,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作用发挥还不尽如人意。”江苏省总工会副主席王兆喜表示,随着ECFA的实施,台资在大陆的投资力度还将加大,同样也会有更多的大陆企业到台投资,如何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两岸工会需要共同研究、切实应对的问题,如果处理好了,这对工会作用的发挥是一次契机。
交流和研讨中,代表们普遍认为,此次论坛“组建工会和促进就业”的主题可谓切中肯綮——建立工会组织,是两岸工会面临的首要任务。因为建立工会组织是工会工作的基础、是工会开展工作的前提;促进就业,是两岸工会加强合作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因为不管是大陆台资企业还是大陆赴台企业,都面临着用工问题。
多位台湾工会代表更是直接地表示,不管哪一种或哪一层级的总工会,或不管哪一种或哪一层级的分业联合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工会组织,在巩固既有工会会员的同时更多吸引尚未加入工会的劳工。
中华全国总工会近年来在组建工会、发展会员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有目共睹,截至去年9月底,工会会员总数达2.39亿人,工会覆盖率和职工入会率分别达到50.9%和74.7%。当前,各级工会正大力推进“两个普遍”(即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全总还分别制定了工会组建和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规划,明确了“到2013年底企业法人建会率达到90%以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80%以上已建工会企业”的目标。
“近年来,中华全国总工会积极组建各级工会,把组织的力量扩大、影响力加深,着实是为广大职工谋福利搭更多的桥,也显示大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忘了立国根基的职工朋友。另一方面,为强化职工对服务单位进一步的了解,包括对企业经营的知情、表达、参与和监督等四权举措之推动,都大大提升职工朋友的地位和工作成就感。”中华两岸劳动关系发展协会理事长姚江临由衷地感慨,大陆工会在组建工会和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深化性发展”,相当值得肯定。
不过,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部部长郭稳才坦言,大陆工会要实现工会组建三年规划的目标,还须下大功夫,当前重点要加大建筑、出租车、商贸等组建率低、职工入会难的行业工会组建力度,推进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建会,并努力发展劳务派遣工、农民工加入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副部长李志培也表示,尽管大陆工会一直致力于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但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而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又加剧这种矛盾,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为此,大陆工会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充分激发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的积极性,又切实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的良性互动。”
对此,台北市总工会理事长廖正龙深有同感。“经济的盛衰与劳工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阶段,劳工更是幕后的推手,有人说劳资永远是对立的,乍听之下,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深入一层去探讨,‘相辅相成’才是最贴切的理论。因此,当今世界各国,在劳资关系的看待上,均采取劳资双赢的策略。”
“ECFA时期,两岸工会及劳动界理应携手合作,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共同构建两岸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而努力。”王玉普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的这一建议,不仅道出了两岸工会的又一共同点,也指出了两岸工会加强合作的又一着力点。
新起点上深化合作,是必然选择也是前行方向
2010年,在ECFA利好因素的带动下,两岸贸易额达1453.7亿美元,同比上升36.9%。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实现35%的高增幅,带动台湾外贸总额增长39%,成为少数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的经济体之一;
2010年,台湾经济增长率达10.82%,创下24年来的最高;
ECFA货品贸易早收计划生效后,仅今年1月,台湾享受的红利就达到4亿多元新台币;
……
一组组看似枯燥的数据,其实是对ECFA时期两岸经济景象最生动的写照。不难想见,进入稳定发展轨道的两岸经济关系,必将书写更加壮美的新篇。
这样一个新起点,让代表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作用,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在开幕式上,王玉普明确表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两岸职工是不可替代的主力军。ECFA时期,两岸工会和劳动界要不断适应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不断推进两岸关系的有序发展、稳定发展和良性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两岸职工谋和平、求发展的共同愿望。
而进一步扩大两岸的基本互信,不断培育和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无疑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方面,两岸工会不仅有着联系基层民众的先天优势,而且一直就此进行积极探索,论坛本身就既是探索的成果,又是实践的载体。
自2006年以来,“海峡两岸工会论坛”迄今已举行五届。据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中国职工交流中心副会长江广平介绍,由于论坛紧跟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紧扣两岸劳动领域热点问题,每一届论坛的成果都汇聚了两岸工会和劳动界的真知灼见,形成了务实可行的共同建议,发挥了关注民生、汇集民意、凝聚民心的重要功能。特别是去年4月于台湾高雄举行的第四届论坛,400多名与会代表围绕“两岸经济合作与工会作用”的主题,踊跃发言,深入交流,形成了许多重要共识和观点,为ECFA的签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然,基于ECFA是经济意义上的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扩大两岸基本互信,首先当在扩大经济和产业互信上着力。
“工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支持建立和完善互利互补、务实有效的两岸经济合作新机制,积极支持两岸企业在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环保等产业方面的合作,努力推动两岸市场相互开放,为两岸企业相互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彼此经济互信和产业合作互信创造社会氛围。”陈豪认为,随着ECFA的逐步落实,两岸将形成更加密切的分工合作,工会组织应着眼长远,为形成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而深入开展两岸职工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被视为凝聚两岸职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意志的有效载体,也在论坛上引起高度关注。
中华邮政工会理事长江子蓁说,台湾与大陆各自的比较优势互补,地理位置接近,语言与文化渊源相同,特别是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宗同祖,血浓于水,这种割不断的血缘、文化纽带,是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强大无形力量。他介绍,中华邮政工会与大陆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开展交流互访已有13年,双方通过文化、体育、职工旅游和福利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管道,对双方邮政的事业发展促进良多。
论坛上,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岸职工技术技能交流的呼声颇高。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两岸经济依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ECFA为两岸职工在技术技能、科技创新等方面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两岸工会应充分运用各自优势,积极组织职工间的技术交流和技能培训,优势互补,努力培养更多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创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代表们还呼吁在办好海峡两岸工会论坛、海峡职工论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两岸工会交流机制,甚至“应由过去重交流转为重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全面合作、直接介入的模式”。
因为,一个可以预见的事实是:ECFA时期,随着更多的大陆企业入台湾,不仅面临着大陆在台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发挥两地工会作用,帮助大陆企业尽快与台湾社会、法律、制度、管理等方面相适应的问题。两岸工会只有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特别是共享社会资源和工会工作的信息资源,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才能为两岸企业融入对方、发展壮大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为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努力,为促进两岸职工大交流大合作而努力,为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而努力……论坛达成的共识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在新起点上深化合作,是两岸工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前行的方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着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共同指向,两岸工会和劳动界定会在实施ECFA的征程中演绎一路动人风景!
(本报北京4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