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泪雨悼亲人
——震中映秀清明节

4月5日上午9时,汶川县在映秀镇“5·12”地震遇难者公墓隆重举行清明公祭活动,上万名自发赶来的群众手持黄色菊花,在哀婉的乐声中,穆然肃立向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英雄们致哀。 本报记者 于文国 摄
山河同悲,共缅汶川逝者举国垂泪雨。
天地共咽,同祭国殇亡灵华夏断肝肠。
这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个清明节,绵绵细雨中,汶川县在震中映秀举行公祭仪式,痛悼逝去的亲人。龙门山含悲,岷江水含泪,人们在地震公墓前为逝去的同胞亲人燃上一柱香、献上一束白菊、烧上一叠纸钱。
3年了,青草已从黄土里探出了头,那可是亲人带来的讯息?3年了,远在天国的亲人,可否更懂得生死相依的含义?
上午,马福乐从一排排墓碑前走过。这位映秀渔子村村民,如今是映秀公墓的守灵人,上面的名字多半他都认识。公墓的尽头,有两个他铭刻于心的名字。一个是他12岁的大孙子,一个是他8岁的小孙子。只要闭上眼睛,他就能回想起“512”那天,孙子蹦蹦跳跳进入校门的场景,地震发生时,他就在学校对面的山坡上割菜籽。刹那间,他与两个孙子天人相隔。
“都是乖娃儿啊,大孙子是少先队中队长,学校的黑板报都是他在办。小孙子刚上学,跟他哥一样聪明。”时隔3年,老人仍忍不住唏嘘。
空闲了,老人会给孙子烧点儿纸钱,也会给他们烧点儿新买的衣服。他不忍心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受苦,他希望他们不愁吃穿。
所有的墓碑上都刻着相同的字眼:“卒于2008年5月12日。”那是跟两个小孙子一同蒙难的人啊,老人对他们也格外怜惜。菊花枯萎凋零,他细心地移去;纸屑四处飞散,他耐心地清理。
在亲人坟头多站一会儿吧,3年中,生者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年了,积攒了多少知心的话儿要讲给逝去的亲人听?乌云低徊,白雾袅绕,藏的是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呵。
当年的志愿者王先平又来映秀祭奠了。地震后第二天,他就从都江堰家中出发,从紫坪铺大坝翻越山岭来到映秀,抬了多少具遗体,他不记得了。他们葬于何处,他也不记得了。但他记得,每年清明都要来到映秀祭奠逝去的亡灵。
王先平记得,第一个清明节,映秀空荡寂寥,出去避难的人大多还没回来;第二个清明节,映秀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三个清明节,他几乎不认得了,当年他挖过人、抬过遗体的地方,完全变了模样。
“难受,每次来都难受。太难受时我就向山下看一眼,看看映秀新城——已完全不同当年了,一年一年来,发现映秀人一年比一年好,这是最让我欣慰的地方。”放一束菊花在公墓前,王先平说。
是啊,活着的人要活得好,是对亲人最好的告慰。公墓前,有人低咽,有人会上前搂住肩膀低声劝慰。山下的路上,已出现了三五成群的游客,神情肃穆,不似别处景点的观光者。
“人要向前看啊,我一大把年纪,膝盖在地震中严重受伤,直到5月16日直升机才把我拉出去,腿都烂了,我到底还是捱了过来。现在有了一个1岁多的孙女,两个孙子没了,她是上天给我的宝贝。”马福乐说。
马福乐说一直要守灵守下去,他要告诉来这里的人,这块土地发生了什么样的苦难,又怎样扛过了苦难,扛出了一个崭新的震中映秀。
(本报汶川映秀4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