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至少需要专业人员1200人。然而,目前我国核聚变人才十分紧缺,无论是参与国际计划还是满足国内需求,都显得“捉襟见肘”。
十年“磨剑”欲破核聚变“人才荒”
“我国目前具有丰富聚变物理和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员不足200人。”3月17日,当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透露出这一数据时,在中国科大召开的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人才工作会议的与会者,顿时感觉到肩头的沉重。
为此,3月17日的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人才工作会议公布了一份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核集团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依照这份《指导意见》,我国将在未来10年左右,培养2000名从事聚变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技术研发的各类人才。
核聚变人才“缺口”过千
由于资源丰富和环境友好,聚变能是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而磁约束核聚变能源研究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研究方向。
我国于2007年正式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2008年启动了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计划专项。
参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到2020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至少需要专业人员1200人。
然而,目前我国核聚变人才十分紧缺,无论是参与国际计划还是满足国内需求,都显得“捉襟见肘”。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其目的就是探索和验证磁约束核聚变科学与技术的可行性。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认为,鉴于国家对聚变能的迫切需求,我国聚变发展路线图应瞄准国际前沿,广泛利用国际合作,夯实核聚变能开发研究的基础,加速人才培养。“我国核聚变人才短缺,急需着手构建一个层次、布局、学科合理的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形成核聚变可持续性发展的局面。”
十年欲培养2000名人才
当天的会议上,与会者普遍认为,这份刚刚通过的核聚变人才培养计划,充分考虑到对加快我国聚变人才培养,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满足参与ITER计划的需求,抢占世界聚变领域的制高点,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等若干重要需求。
《指导意见》要求,依托若干有较好聚变和核工程相关研究基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磁约束核聚变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磁约束核聚变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安排稳定的年度经费支持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人才培养基地应能满足多学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面向全国开放。
与此同时,加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快后备人才储备更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入《指导意见》当中。
依照这份《指导意见》,我国将在现有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以磁约束核聚变人才培养基地为主要依托,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扩大等离子体物理和核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力争每年以推荐免试方式招收直博生的指标不少于200人。同时,利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公派留学计划、国家留学基金等,通过固定渠道,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联合培养或从事博士后工作,每年资助20人左右。
19人组成总体设计组
3月17日的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人才工作会议,有来自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核集团等相关部门代表,以及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成员,和ITER计划国内研究项目及人才课题负责人,还有长期从事核聚变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代表,以及部分承担ITER计划采购包任务的企业代表等180余人参加。科技部将此次会议地点设在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安排。
会上,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宣读了关于成立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筹备)的通知。据了解,总体设计组由19名成员组成,中国科大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万元熙院士担任组长,中国科大作为总体设计组依托单位。总体设计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收集、整理、保存、吸收消化和利用ITER总体设计和总体管理的基础资料;开展我国聚变堆总体设计研究,编制聚变堆总体设计各项任务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发展需求对计划的实施提出调整建议,为条件成熟时建造中国聚变堆奠定必要的设计基础;研究提出聚变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需要协助推进实施。
据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许武介绍,长期以来,中国科大非常重视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建校之初就设立了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近代物理系前身),多年来培养了一批等离子体物理和核聚变领域的优秀人才。
2009年,中国科大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了核科学技术学院,日前,还成立了“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研究中心”,在核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高校中占据优势和领先地位。
许武表示,中国科大将继续发挥两个国家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和近代物理系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各兄弟单位,努力为“国家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创造一切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