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国内领先 建筑企业慕名取经
工会干部牵头创新“标杆”焊接术
该技术在贵州平均每年取得2000万焊点,折合经济价值约亿元以上
本报讯(记者赵福中)“与传统焊接工艺相比,钢筋氧液化石油气(熔态)气压焊接质量更可靠,工效更高,成本平均可以减少30%。”3月17日,在中铁二局一公司承建的贵州大学花溪校区扩建工程工地上,施工方代表手拿焊具告诉记者,这种新技术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节省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记者在贵州省总工会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由该中心负责人袁远刚牵头的科研课题“钢筋氧液化石油气(熔态)气压焊接实验与应用”,经过10余年的反复实践、推广,目前在该省平均每年已取得2000万焊点,折合经济价值约人民币1亿元以上。该项成果不仅成为该省建筑业内“标杆”焊接手法,而且还引来了大批外省知名建筑企业慕名“取经”。
据了解,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连接是一个重要的工艺流程,目前在国内业界主要采取热连接和冷连接两大类。冷连接成本较高,通常情况每焊点成本高于热连接2~3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部分省份曾进行气压焊固态焊接工艺探索,但因质量不稳定等因素在推广中被业界摒弃。自1997年起,袁远刚通过与外省企业、专家配合,采取“贵州研发技术、外省生产设备”的灵活合作模式,历时12年最终突破了“钢筋氧液化石油气(熔态)气压焊接”这一业内难题。
贵州本地建筑企业通过使用该技术发现,该焊接工艺有着质量稳定可靠、焊接成本低、不需电源、无环境污染、便于焊工培训等优点,因而将“冷连接”技术迅速淘汰。
据该课题组首席专家、贵州省总工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袁远刚介绍,钢筋氧液化石油气(熔态)气压焊接技术已在该省贵阳机场候机楼、贵州电力大厦等数十个重点工程上应用并获得成功。以贵阳市为例,自1998年开始推广使用至今,该市建筑市场钢筋热连接90%以上均为该技术,焊接接头已达6000万焊点以上,节约焊接成本在3600万元以上。这项新技术由于操作简便,也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前来学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阳市专业从事钢筋氧液化石油气(熔态)气压焊接的专职人员在300人以上,焊工工资平均每月在5000元左右,辅助工人工资也达到了3000元左右。
记者通过百度等相关搜索引擎搜索后发现,除该课题组外,目前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标准中,尚未涉及有钢筋氧液化石油气(熔态)气压焊接工艺的相关报道。而由工会牵头组织科研并取得领先成果,在国内也并不多见。
对此,我国著名焊接专家、中国建筑工程焊接技术泰斗吴成材认为,钢筋氧液化石油气(熔态)气压焊接技术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