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热点看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中走向幸福
“在充满期望但现状依旧的过渡时期,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在一年前的今天,本报就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城市“去”“留”皆困惑的现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刊发这一报道的背景是:2010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自此,这一崭新的概念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
面对这个日渐成为农民工队伍主力的年轻群体,代表委员们的基本看法是: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多的权益诉求,希望有尊严地生活;而“用工荒”问题让企业感受到新生代农民工“用脚投票”的力量,警示了让他们“融入城市”的紧迫感;基于现实国情,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记者欣喜地发现,谈起新生代农民工话题,除了客观的审视,更有务实的建言——
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力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技能培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户籍改革……或许代表委员们的角度不同,切入点不一,但都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深层关切。
“尽管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方面,进展很大。”全国政协委员李滨生认为,这种进展首先体现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给予了比较强烈的关注,并对这一群体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仅全国总工会,这一年里就先后两次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专题调研,分别于2010年6月和2011年2月发布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和《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全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性质、特征,坦率道出他们面临的整体收入偏低、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为推进问题解决进一步营造了氛围、增进了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舆论宣传给力新生代农民工,相应的政策措施也已经或者正在跟进,特别是“富士康”事件发生后,更是引发了各界关于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的共识。
“不过,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光有热情和表态是不够的,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和农民工的真实诉求。”李滨生认为,首先应从劳动关系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而不是单一地从社会关系角度观照他们。
在李滨生看来,目前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连最基本的劳动经济权益还没有得到保障,谈住房、谈户籍都还为时尚早。他建议政府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协同各方力量努力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收入、福利有保障、安全的工作环境。“物质是基础,有了体面劳动,才有体面生活,才能离幸福更近。”(本报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