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沉到社区 救助不落一人
辽宁工会系统建成2327个社区帮扶站
3年来,共为6.5万人次提供生活帮助,为1.5万人次提供医疗救助
《工人日报》(2010年12月01日 002版)
本报讯 (记者顾威)为对困难职工做到应帮尽帮,辽宁省总工会在最了解职工生活情况的社区建立帮扶站,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全省工会系统建起的2327个社区帮扶站,被亲切地称为困难职工的“贴心站”。11月26日,辽宁省总工会在营口召开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进帮扶站的建设,力求把更多的困难职工纳入工会的救助体系,力争做到救助不落一人。
2006年,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大量家庭回迁,然而很多棚改居民回迁时几乎动用了全部积蓄,本溪、抚顺、阜新等棚户区改造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始探索在棚改新区建立帮扶站,以解决回迁困难户的燃眉之急。
工会在社区建立帮扶站的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据统计,近3年来,社区帮扶站共接受上级工会拨款2100多万元,政府拨款950多万元,社会捐助415万元。3年来,全省工会帮扶站为6.5万人次提供生活帮助,为1.5万人次提供医疗救助,助学3000人,职业介绍12.3万人次,就业培训8.4万人次,法律援助9800人次。
在营口市风光社区帮扶站,记者看到,这里有米面油、锅碗瓢盆、衣服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并有非常详细的困难职工档案。风光社区工会主席孙英说,帮扶站每年都要进行多次入户调查,以便详细掌握困难职工情况,做到帮扶不落一人。风光社区与十几家企业建立联系,仅今年就帮助9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社区帮扶站还联合驻区企业对特困职工进行结对帮扶,现已有20个特困户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