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0年03月11日 星期四

与基层代表热议形成反差

【工会界43位委员联名提案追踪】地方官员为何避谈“职业病”

本报记者 兰海燕 赵晓展
《工人日报》(2010年03月11日 001版)

“你的另一个问题我可以谈,职业病这一块不谈。”

“这个问题,等我考虑考虑再联系你。”

今天,本报记者到一些农民工输入地输出地大省的人大代表团采访,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却没约到一位愿意就这一话题接受采访的政府官员。当在走廊看到一位出席两会的副省长,记者立即上前,与她谈到发生在该省的一个曝光率很高的职业病事件,她回应道:“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不谈了。”而某团的随团新闻联络员也告诉记者,在发言时代表们没人涉及职业病这一话题。

此前,工会界43位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尽快修订《职业病防治法》。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多位来自工会、高校、律所、企业的人大代表时,他们都作出积极回应,甚至提出不少切中肯綮的好建议,与官员们的态度形成明显反差。其中究竟耐人寻味。

首先,农民工输入、输出大省都是职业病高发地区,但职业病发现、鉴定的周期比较长,而农民工流动性又很强,“发现了,是输入地的问题还是输出地的问题?这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对官员来讲,这是一个不好谈的问题。”一位来自工会界的政协委员说。

一位律师界的代表说得好:“职业病防治也牵扯到权力利益之争,没出事多个部门都会伸手,但出了问题,又往往相互推诿、逃避责任,政府也不知道应该打谁的板子。从这个角度看,官员避谈有难言之隐。”

一位不愿具名的受访者说,更重要的是,由于目前《职业病防治法》对这些责任缺少明确界定,只能停留在一事一议阶段。即使这些地区在解决个体的职业病事件取得了成功经验,也往往是在受害农民工的推动下被动取得的,向全国推广的前提并不具备,多谈必然自陷尴尬。

因此,不少代表委员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职业病防治也存在一个“去行政化”的问题——即在法治的轨道上,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体系,明确主体,厘清责任,使地方政府部门真正实现依法行政,切实降低职业病患者的维权成本。

在今天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人大立法、监督工作”集体采访中,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李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修改《职业病防治法》已经列入今年人大立法计划。

希望官员们对职业病防治的难言之隐,将能借此烟消云散——从被动的应对者真正变成主动的践行者,果如此,则是广大劳动者的福音。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