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记者 吴丹璐
日前,一份来自上海的涉企检查清单,引来了全国媒体的关注。首批共有411项符合条件的低风险事项被纳入这份“无事不扰”白名单。
开设“无事不扰”白名单,在全国市场监管领域当属首创。这既体现了上海政府部门的监管智慧,又反映出上海在营商环境建设上的不断创新与精益求精。
营商环境建设一直是上海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开始,上海已连续8年在岁末年初召开全市大会,发布新一轮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讨论新一年优化营商环境方向。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上海营商环境的建设思路仍在不断进化。
提升企业感受
“提升企业感受”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最大的特点,也是近年来,上海营商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
在此之前,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已颁布了超千项任务举措,但政策与民间的“温差”还是存在。
解决企业的痛点问题,缩小政策实施的“温差”,首先就要从问题的收集方式改起。近几年,上海政府部门确定了“开门办营商”的思路。每次在行动方案制定前,市发改委会走访多批企业,还会与商会、协会、园区进行沟通,并通过网上渠道或发函征集意见。根据去年市发改委营商环境的前期调研,政策“不好找”“看不懂”“不好用”“用不上”“用不畅”是企业面对优惠政策的五大痛点。
2024年10月19日,意大利知名奢侈品牌盟可睐(Moncler)创意盛典首次走出欧洲,在上海首秀。主办方表示,上海的营商环境成为盟可睐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解放日报记者 海沙尔摄
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政策红利,上海正在尝试用数字化手段,解决营商环境的“老大难”问题。例如,自2025年1月1日起,上海在全市层面推广“检查码”制度。通过检查码的统筹,减少“多头查”“重复查”的现象,同时,这一制度规范可以让企业主提前知晓检查内容,核实执法人员身份,事后还能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
此外,为了让企业能“看得懂”“用得畅”优惠政策,上海还在推进“政策服务优化”。通过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随申兑”的建设,用数字化手段倒逼政策制定的规范化、明晰化,推动惠企政策文本向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题转型,力求减少“抽屉文件”。
塑造竞争新优势
上海的营商环境建设,既关乎上海这座城的经济活力,也关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以上海、北京为样本的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中国从2018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0年(最新评比年份)的第31位。其中,上海作为评估样本城市,评估权重高达55%。
2021年世界银行终止了运行近20年的全球营商环境评估项目Doing Business,并于2023年启动了新项目Business Ready(BR)。新的评估标准更新了诸多方向,为上海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无论是从国际社会的评价体系,还是上海的实践情况来看,营商环境建设都不能只追求时间上的短,“质”的提升愈发重要。这与上海近年来对“企业获得感”的重视实际上是一致的。
在今年的8.0版行动方案中,提“质”的措施不在少数。比如,在市场准入领域,8.0版行动方案提出“推广企业名称智能申报”,依托大模型、大数据算法,实时推荐可用名称,缓解企业起名难问题。在获取经营场所领域,8.0版行动方案提出“探索制订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清单和重点项目审批名录”,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按规定可免于办理环评手续。这些举措都能够帮助企业省钱、省时、省力。
2025年,世界银行改版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二批参评经济体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将陆续更新。上海将继续完善监管规则、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实际成效,塑造营商环境国际竞争新优势。
关于中工网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