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视评丨买羽绒服像“开盲盒”?这事儿得管管

来源:中工网
2024-11-29 10:12

“不用998,不用198!”“羽绒服只要89!”——如此低价,买到的羽绒制品靠谱吗?

据央视报道,随着一波寒流来袭,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一些“假羽绒制品”也借机在线上、线下市场“收割”消费者。

从新闻报道来看,有的“假羽绒制品”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的黑色产业链。在生产环节,一些厂家以“飞丝”“吊包绒”“手感绒”等材料冒充羽绒,这些材料的外观和手感都与真羽绒极为相似,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在出厂环节,一些辅料店批量出售伪造的检测报告、标识,为这些“假羽绒制品”披上合格的“外衣”;到了销售环节,部分直播间主播把这些“假羽绒制品”吹得天花乱坠,不少消费者上了当还浑然不知。

冬季,特别是在北方,添置一件轻便又保暖的羽绒服对不少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也因此,每年入冬前后,市场上都会迎来一波羽绒服热销行情。这当中,有些商家是可以做到货真价实、诚不我欺的;有些则没那么厚道,以次充好、知假卖假;有的甚至全然不顾消费者体验与健康,为了逐利不择手段。某种角度上,人们买羽绒服已然到了如同“开盲盒”的程度。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包括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相关产品和违法所得,严重的还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被追究刑事责任。监管部门应当主动出击,严厉打击制售“假羽绒制品”的不法商家,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对羽绒服制售的全链条监管,从源头上避免“假羽绒制品”流入市场。近年来,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和各地消费者保护组织陆续曝光了不少不合格批次的羽绒制品,形成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当前,监管部门还需继续加大对羽绒制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抽查检查力度,对羽绒服标识的制售也要纳入监管。总之,不能让鉴别“羽绒制品到底是真是假”的责任,落到消费者头上。

从近几年地方消协对羽绒服样品开展的比较试验来看,低价销售的羽绒服装产品往往更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情况。这提示人们,在购买低价羽绒制品时,更要多一份审慎,擦亮眼睛、理性选择。

责任编辑:李嘉宇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