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找准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

来源:南京日报
2024-05-08 09:47

原标题:找准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亟须对标新的使命要求,立足自身科教资源、创新能力、产业基础、营商环境等优势,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科技、产业、生态、制度的集成联动创新为突破口,打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以强化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首要催生要素。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科教资源优势和区域创新优势,基础科技创新与高精尖科技攻关并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绩效,不断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各类创新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官产学研用一体合作能力,培育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二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为依托,全面增强江苏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做实做强新质生产力的科技硬核。

三是瞄准“卡脖子”技术和国际前沿技术,构建协同合作、开放共享的科技攻关机制,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的精锐力量和优势资源,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凝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合力。

以强化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因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落地生根,进而要求构建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

一是对标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技术赋能与治理优化并举,推动以数字化、绿色化为导向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打通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堵点,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转化的效能,培育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并举,不断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三是坚持集群发展导向,协同培育一批自主可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传统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依托集群创新效应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强化生态创新为突破口,彰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蕴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然要求以绿色低碳的集约型发展方式替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科技创新与绿色政策创新并举,对产业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进行绿色化改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优势。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绿色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全面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提升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突破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约束。

二是坚持增量培育与存量优化并举,积极培育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扎实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加强全产业链绿色集群创新发展,以绿色创新链、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

三是集成推动绿色政策创新,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并举,协同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完善绿色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营造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绿色文化氛围,使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以强化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环境

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是自发自动的过程,其催生条件的形成和构成要素的集聚都有赖于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因此,必须紧扣新质生产力对新型生产关系的新要求,围绕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全面深化改革,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系统集成的制度创新,持续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建成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尽快制定出台专项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行动方案,探索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溢出效应,协同推进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保政策、文化政策等,对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开展政策评估和优化,凝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合力。

三是坚持市场在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教育、人才、文化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打破创新要素顺畅流动的制度壁垒,健全人力资本、技术和数据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激发各类生产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活力。

战炤磊,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副主编、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