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来源:甘肃日报
2024-04-23 14:26

原标题: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作为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明确人才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才的价值与作用,多措并举育才引才、留才用才。

着眼长远,在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上用真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着眼应对未来挑战,注重人才前瞻性布局,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原创科学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世界前沿科技的高精尖人才。要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载体,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重点技能作为技术人才培养导向,使职业教育尽快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要建立完善的教产融合育人机制,推进职普融通、教产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具备产业融合视野的多元化人才。

鲜明导向,在广纳贤才上出实招。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优化理念、拓宽视野、主动出击,真正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发展一方。实施更加灵活、包容、开放的柔性引才政策,破除人才区域束缚、学科壁垒、行业藩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更多智慧投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立足国家所需、发展所急、甘肃所能,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制度,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创新人才,对急需高端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结合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具备数字化能力、掌握绿色制造技术的青年科技人才。以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重点,拿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重要岗位招揽人才,让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挑大梁、当主角,激励其作出原创性和颠覆性的贡献。切实关注人才现实需求,化解发展“后顾之忧”,让人才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双向奔赴”。

聚焦产业,在激发人才活力上求实效。让更多人才智力成果充分涌流、为我所用,必须推出更多务实举措、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各类人才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要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特别是对待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坚决落实“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的原则,以实绩、能力论才干,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要健全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充分体现人才价值。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应用于企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切实把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破四维”和“立新标”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努力让各类人才有更多创新机会、更大创业舞台、更广创造空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

[朱彩萍 张少冬,作者分别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党建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