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赛场“匠星”闪耀 - 工会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现场——

数字赛场“匠星”闪耀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3-06-09 07:12

原标题: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现场——(引题)

数字赛场“匠星”闪耀(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曦 朱欣 李润钊

障碍穿越、智能巡航、多机协同……无人机操作员操控飞机上下翻飞划下匠心的轨迹。

点装组对、视校编程、焊花四溅……焊接机器人操作工用机械焊弧熔铸匠心的肌理。

模型创建、全息计算、虚拟现实……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三维建模刻画匠心的轮廓。

6月7日,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福州开幕。大赛现场,来自全国的264名技术能手走到“舞台”中央,用精湛技艺迎来属于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镜头一:19岁小将迎来“技能高考”

装水、起飞、运水、倒水……场馆内的观众屏住了呼吸,6月7日,无人机操作员赛项进入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多人多机协同精准运输。来自湖南代表队的苏文东一脸稚气,却沉着冷静,他和两位队友分工明确,三架无人机拖拽水瓶稳稳向前,到达目的地后,苏文东操纵其中一架无人机逐渐提升高度,拉动绳子翻转水瓶,精准将水倒进容器中,然后迅速折返。

场外,观战的湖南队技术指导龚毅松了一口气:“跟集训时相比,比赛现场的装水容器外加了一个塑料围挡,队员们在找倒水点时,前半程不太顺畅,但好在后半程渐入佳境。”他告诉记者,队员们今天表现出色,发挥出了训练时的水平。

“在无人机装配环节,任务书要求最后一步安装电池,但我有些紧张,刚开始就把电池装上了,可能会被扣0.2分。”走出赛场,苏文东略带遗憾地告诉记者。作为本次大赛年龄最小的选手,19岁的他第一次登上全国性赛事的舞台,展现00后的技能风采。

“虽然年纪小,但他的抗压能力和稳定性是队内最好的。去年湖南省举办了选拔赛,他是前三名。”龚毅很看好这位小将,决定派他代表团队进行操作创新创意项目的讲解。

这次湖南队带来的创意项目与高考有关。在今天的讲解中,小苏的状态更加松弛、自信:“今天恰逢高考,但每年都有学子忘带准考证,我们可以将抛投装置安装在无人机上,在时间紧迫、交通不畅的情况下,通过空中直线运输快速送达证件……”

在百万学子的人生大考之际,苏文东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技能高考”。他告诉记者,两天的比赛受益良多,一方面是“练兵”,通过技能水平的“大检阅”,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是“长见识”,“电网鹰眼智检、无人机视觉定位……跟同行们交流,对我未来的工作启发很大。”

镜头二:资深研究员赛场上“搞科研”

正在进行的“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实操比赛,为现场添了一抹靓丽色彩。场馆的冷气开得很足,可当比赛结束时,福建队选手、47岁的陈照春已经大汗淋漓,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眼镜上也起了雾。

据了解,选手们要将九块钢板焊接成一个工业构件,分为打磨点装组队和机器人示教、焊接两个环节。整整4个小时的赛程和高温作业,对大家的体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我刚开始有点紧张,但很快镇定下来,总体完成得还不错。”赛场之外,陈照春是福建省特检院特种智能科创团队的负责人。他的身上有着科研工作者的细致和严谨,早已为各环节做了精准的时间分配:“第一个环节花了50分钟,第二个环节中,设置参数和点位花了两个小时,然后用20分钟检查修正,再留出40分钟给机器人焊接,跟我的预期差不多。”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件结构中有一道弧状焊缝,不少选手都“卡”在这一关。

“这是点装组队中最难的步骤,需要赛前反复的摸索和打磨。”陈照春向记者复盘道,一方面,与直焊缝相比,弧状焊缝在加工过程中更易变型;另一方面,在手工点焊中,焊枪接触钢板会发生“热胀冷缩”,很容易造成板子倾斜,弧状焊缝尤为明显。若想取得名次,焊脚尺寸至少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以必须预留出适当的收缩缝隙。每次焊接,陈照春都要根据现场工件的情况,实时调整机器人的焊接参数。

灵活机敏的工业机器人,近些年在焊接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赛场上,摸准它的“脾性”并不容易。陈照春举例说,同样施加100安的电流,每台机器人的焊接效果都有略微差别,选手要经历一个测试和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实操比赛结束后,陈照春马上投入了理论考试复习,这位赛场上的“老将”,抱着科研实践的初衷学习焊接工艺,也希望能将比赛中的心得转化到后续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之中……

镜头三:工程师“把小说拍成电影”

6月8日8时40分许,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团体实操比赛“悄然”进行。选手要用国产BIM软件,将二维建筑平面图纸转化成三维立体模型。

“就像把小说拍成电影。”负责比赛场地管理的杨昆才30岁出头,已经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施工员到“BIM专家”,杨昆不仅用BIM技术把眼前的建筑图纸变得立体,还把职业人生“拍成了电影”。

9时30分,比赛进行到1个小时。远远看去,有的选手右侧屏幕上,已经显现出方格状的模型成果,有的选手则已完成整体框架构建……屏幕上的画面大小来回切换,紧张的气氛从鼠标和键盘上蔓延开来。

“只画一座小别墅,那很简单,但选手们要画的是超高层的大楼、医院或者学校。”裁判杨振钦说,“要先建模,然后再模拟施工过程,时间有限,技术难度和工程量都比较大。”

按照团体赛要求,选手最终交出的“答卷”包括:建筑结构、机电、施工场地、建筑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土建工程量明细表、机电工程量明细表,效果图、漫游动画和施工组织模拟动画等。

距离比赛结束时间13时30分越来越近,选手们陆续把答题成果文件夹拷贝到比赛专用U盘中,完成交卷。

“比赛时间紧、任务重,还挺激烈的。”赛后,黑龙江省代表队队员、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BIM工程师李聪聪感慨,她和两位队友搭建了26层的高楼模型。

1994年生的李聪聪,已经和BIM技术打了将近8年的交道,在黑龙江省选拔赛中获得设计类一等奖,“这次大赛是全国性的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能来参赛真的很幸运。”

自2022年7月启动以来,本次大赛通过全国各省(区、市)开展预赛、网上练兵和实操集训等方式,带动超过40万名职工参赛备赛。

透过直播镜头,选手们的高超技艺不仅被投放在赛场内的数字大屏之上,也在赛场外掀起热议。“数字工匠,加油”“技能成才,你们最牛”“你是我们心中的匠、眼中的星”……一条条“弹幕”暖心霸屏,为匠心喝彩、为技能欢呼!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