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03-21 13:52

原标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必须深刻认识到市场主体活力在优化供给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关键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环境,让市场主体能够通过市场信息机制、价格机制捕捉新需求、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业态。这样由市场需求驱动的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才能真正提升供给体系水平,以高质量供给更好适应、创造和引领新需求,实现两者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这内在地要求推进更高水平、更有深度、更能突破、更有成效,并充分体现导向性、关键性、驱动性、适应性等特征的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添活力、增动力、聚合力;反过来,也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检验高水平改革成果和效能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高水平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

推进导向性改革以贯彻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只有深入人心、走向实践,才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力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发展理念要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行动与实践效能,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与行动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领导干部必须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将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至领导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评价等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增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要求在发展政策、考核评价、干部人才等方面推进导向性、引领性的高水平改革开放。

一是健全发展政策体系。这要以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公平正义等为问题导向,以进一步调整完善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等为改革重点,不断提高政策导向的精准性、实效性,破解那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问题。

二是完善科学考评机制。考核评价是“指挥棒”,要突出重改革、重实干、重实绩导向,适时改革激励与约束机制,在考虑地区差异基础上,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综合质量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促成和树立高质量发展政绩观。

三是优化干部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干部人才,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拔任用忠诚干净担当、专业能力突出的干部,打造一批胜任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干部队伍,在高质量发展中锻炼干部、辨识干部、培养干部,用高质量发展成果来检验和使用干部;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取向,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人才队伍。

2

推进关键性改革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五个方面各有优势,并都具有现实针对性,也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推动解决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正因此,对新发展理念,“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可以说,新发展理念蕴含了一套辩证思维方法,只有做到五方面系统安排、全局统筹、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优势驱动,即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与引进的新技术、新管理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优势。这种增长带来的是,经济总量增长了,但虚胖臃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日益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问题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不强,很多核心技术靠引进,容易被“卡脖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不足、贡献率低。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进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

比较而言,传统经验科学的演化路径是“生产—技术—科学”,而现代实验科学则沿着“科学—技术—生产”路径展开。这也是解释“李约瑟之谜”的重要维度。为此,我们必须依循这样的路径,推进关键领域的关键性改革,其着力点,一方面在科学,科学的根本在人才,人才的背后又是教育,是一系列制度环境、评价机制等;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有效衔接、深度融合。这也就不难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人才、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将三者结合起来论述并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而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实践来看,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科技体制和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等。当然,也要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的高水平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激发活力、创造氛围、提供支撑、形成合力,这是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3

推进驱动性改革以平衡需求与供给结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变化,如同一种社会内生性需求促成的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发展。

如果说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那么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求立足供给与需求关系变化,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推动质量变革、增强经济质量优势。

在结构关系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需求侧变化引发的驱动性改革。归根结底,这样的改革要坚持“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产品,最关键的是高水平的制度产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制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内生性需求无不转化为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市场主体活力在优化供给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关键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环境,让市场主体能够通过市场信息机制、价格机制捕捉新需求、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业态。这样由市场需求驱动的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才能真正提升供给体系水平,以高质量供给更好适应、创造和引领新需求,实现两者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4

推进适应性改革以统筹安全与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被深刻重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化遭受“逆风逆流”。

在世界百年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织条件下,外部环境越是深刻变化、风险隐患越是频发多发,我们越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目标导向看,我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物质基础,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从问题导向看,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在新阶段既需要总量的增长,更需要质量的提升。事实也表明,高质量发展对应的是低风险隐患,有助于增强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和韧性,而低质量发展对应着高风险隐患,往往是各类风险隐患的不断产生和累积。在这个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就是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结不出发展的果实。”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发展保证发展动力安全,协调发展保证发展整体安全,绿色发展保证发展资源安全,开放发展保证发展空间安全,共享发展保证发展利益安全。

在新征程上,推进更高水平的适应性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与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相应改革部署。比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巩固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总之,唯有高水平的适应性改革,才有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上官酒瑞,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