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来源:江西日报
2023-03-20 15:44

原标题:“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提出与实践,为解决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导和有效参考,能够引领思政课程的深入发展,在强化其育人实效的同时,全面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但在当前阶段,由于思政课程的育人实践范围局限、育人主体相对单一、育人模式相对固化、育人质量有待提升,部分高校践行“大思政”仍面临一系列阻碍。因此高校要立足思政课程育人实际,结合“大思政”宏观要求、大学生学情实际、“三全育人”及各专业课的发展,以多元协同为方向引领,构建切实有效的思政课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助力思政课程育人实效的全面提升。

优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在合理规划中落实“大思政”

“大思政”强调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和互相支撑,涉及的育人主体、场域、资源、方式等都存在全面性和多样性。思政课程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应首先强调对顶层设计的优化和完善,力求为“大思政”的顺利落实和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合理规划和有效引领。一方面,高校应组建“大思政”育人队伍,完善育人领导体制和协同联动机制,确保思政课程在坚守政治底线的同时,朝着多元协同的方向发展。在队伍组建过程中,高校应关注各类主体的综合素质,在确保育人主体具备思政育人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考核其专业素养和个人职业道德,以确保其能在育人工作中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的主体价值观选择和道德修养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应发挥育人队伍的作用,结合本校思政课程发展实际和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要求,进行合理规划。高校应以时代背景为导向,立足本校思政课程发展实际,总结协同育人实践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整合“大思政”育人资源,形成既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又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同向同行中落实“大思政”

“大思政”要求除思政课程之外的各类课程应开展育人实践,在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育人方式中展现育人价值,为思政课程提供有效补充和强力支撑。高校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中落实“大思政”。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及各类课程教师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重视各类课程的育人价值,并以此指导育人实践。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转变观念,强调各类课程育人的必要性,并为课程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职责和定位。其次,各类课程教师应与思政课教师密切合作,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深入探究,以集体备课、协同创新等模式为支撑,持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选择地开展育人活动。最后,实现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多元育人主体应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在精准对接学情实际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既体现各类课程的教学特色,又真正为大学生提供价值观引领和思想道德熏陶。在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依据课程特征和教学实际,借助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形成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在多元育人中落实“大思政”

“大思政”的提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因此,高校须在全员、全过程及全方位中推进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开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从全员育人层面看,高校应以多元协同为主要方向,强调育人主体的多元化。为此,高校应借助构建多元育人队伍的机遇,不断丰富和充实育人队伍,在多元主体的充分参与和积极实践中开展育人活动。同时,高校应关注不同主体承担的不同职责,从思政课程角度出发,结合育人实践效果,发挥不同主体独具特色的育人作用。从全过程育人层面看,高校应结合学生学情,关注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和思想态度,确保思政课程能与其成长成才保持同步,持续深化育人活动。从全方位育人层面看,高校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场域拓展、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等活动,加大育人力度,践行协同育人,扎实推进“大思政”建设。

强化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在家校社协作中落实“大思政”

在“大思政”背景下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还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拓展校外实践,支撑家校社有机融合,展现家校社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重要价值。一方面,高校应重视社会实践,关注家庭及社会在思政课程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以“大思政”为引领,积极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此过程中,高校可鼓励引导学生开展校外实践,并与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协作及反馈机制,动态监测学生的校外实践,发现其实践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实践教学的调整和实践锻炼的指导。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应为高校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必要的支持。二者应正确认识自身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的职责,自觉主动地与学校保持直接交流和高效沟通,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想价值观选择开展必要的实践引领,在与学校的协同中助力实践课程育人过程的把控和育人质量的提升,形成校内校外协作的“大思政”格局。

(作者:李芳 系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以衢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23SCG15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