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的三重逻辑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培根、固本、铸魂

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的三重逻辑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3-18 10:39

原标题:培根、固本、铸魂(引题)

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的三重逻辑(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即在于教师能否讲好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既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并将之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之中,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

培根:强化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就是积极挖掘问题、主动研究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增强问题导向,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关注问题、积极回应问题,形成一种以理解、反思、调整为主导的教学思维模式。

问题是时代的命题,问题与思政课教学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问题的存在是思政课得以生发的根脉、存续的缘由、发展的动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无不是带着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疑惑走进学校、进入课堂,由无知到知、由不觉到觉、由继承传统到推陈出新,进而不断向上攀登、超越自我。思政教育也正是在知识传递、价值引导、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完成育人的使命、推动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意蕴变革之剧烈、动荡之深广、问题之激增。这是一个多问的时代,“和平还是战争”“合作还是对抗”“互惠还是博弈”等时代之问摆在世人的面前。当代中国,正昂首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将走近世界的中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亟须回应大量的新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所产生的时代之问、中国之问,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转化为课堂上的学生之问,期盼思政课教师掰开了、揉碎了,深入认真解答、拨开思想迷雾。唯有解答好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学才能以透彻的学理震撼学生的心灵,以磅礴的力量引领学生的信仰。

固本:化意识为方法

卓越的思政课教师葆有问题意识,注重问题导向。但是仅有问题导向,把现实的问题滞留在心灵的层面,而不落实为具体行动,是不够的。问题导向必须转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使之融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做到把“理”讲到学生的心坎上,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让思政课的“理”自然入脑入心。

化意识为方法,必须在“深、透、活”上下功夫。首先,思政课讲授要深。思政课教师要牢牢铭记“情怀要深”的殷殷嘱托,以情怀为支撑,回应时代课题,不断汲取营养,夯实学养功底。思政课教师要追求课程教学的深远境界,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融为一体,真正把思政课变成一门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其次,思政课讲授要透。理论只有深刻彻底,才能说服人。针对在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疑惑的问题,思政课教师既要以彻底的科学理论说服学生、以透彻的学理思辨回应学生,又要注重用理论解析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回答现实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惑,思政教师要循循善诱,触类旁通,以深厚的学养功底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信赖,让学生在学理分析中增信、在现实解惑中更加坚定。最后,思政课讲授要活。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面对以互联网为生活方式的“原住民”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回应新时代,研究新问题,顺应新要求,特别要切忌说教式的沉闷教学。教师在讲授时,唯有讲授方式多互动、讲授内容更加鲜活、讲授场景不断转换、讲授语言深入人心,才能让思政课生动活泼、有滋有味,达到润物无声、触动心灵的理想育人效果。

铸魂:以方法促自悟

主张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增强问题导向,将问题导向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向自悟的转化。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觉求解和领悟这些道理。唯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悟、会悟,思政课讲的道理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以方法促自悟,必须为学生能悟、会悟创造条件。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推崇平等、充满质疑精神,喜欢刨根究底。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研究的很多问题他们都听过、看过,甚至经历过、思考过。因此,不能将其视为消极被动的内容接收器,而是具备独立思维能力的鲜活主体。年轻人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好奇心需要挖掘和保护,求知欲需要拓展和提升。激发学生用心领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求索理论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一种合作化、创生化、生活化的课堂生态氛围。首先,充分挖掘并依循学生的天性,尊重个体的理想追求,拓展个体的生命边界。不仅仅是说服学生,还要启发他们主动发现并领悟“自己的道理”。其次,借助举一反三、阐幽发微的方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激活学生对时代和自身使命的感知。最后,聚焦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组织社会实践,把理论分析与生命体验统一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学校联动起来,让教育延伸到现实生活,为学生能悟、会悟创设空间。

(作者:熊嘉鑫 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