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丨稳就业、强信心,有哪些好招? - 时政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代表委员建言多方发力促就业——

今日关注丨稳就业、强信心,有哪些好招?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3-03-07 05:29

【今日关注】

原标题: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代表委员建言多方发力促就业——(引题)

稳就业、强信心,有哪些好招?(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陈晓燕

“现在的货运量较数月前有了大幅提升,运输作为畅通经济的血脉,可以直观感受到经济的强劲复苏。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注重呵护企业的信心。”身处企业经营和行业管理前沿的甘肃省物流行业协会会长、兰州陇海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建武委员坦言,要着力破解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痛点,“企业稳,才能为全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就业岗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就业,强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稳就业、强信心、暖民心的话题引发了多位代表委员热议。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仍需不断做细做实各项举措,实现加速发展、高质量就业。

做大就业“蓄水池”

稳就业,先要稳岗位;稳岗位,必先稳企业。发挥企业这一稳就业主体的作用,是跑好稳就业这场“马拉松”的发力点。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委员以一组直观的数据来说明经济恢复之快:“去年11月,全民航日均航班量3000班,今年春运期间,高峰日航班量突破了1.4万班。在文旅部试点恢复中国团队出境游的利好政策下,游客消费需求火热,我们对今年的经济总体企稳回升充满信心。”

在各地大力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背景下,仍有企业对帮扶政策“喊渴”。

对此,岳建武委员将呼声带到了会场,“要提升政策透明度、解决融资难且成本高、税负高的瓶颈问题。”他表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当前要做更多雪中送炭的事,花更大力气保障实体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相对稳定,只有这样才能稳企业。

禹洲集团创始人林龙安委员在提案中建议,要以政策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营商环境,鼓励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利用财税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发展,从而做大就业“蓄水池”。

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样是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信心的重要举措。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委员今年带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的提案,提出更全面充分地落实相关司法政策,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帮企业化解“招工难、留人难”

记者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指出当下面临着招工难和留人难问题。有委员举例餐饮行业予以说明,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受访餐饮企业中50%的企业表示在2023年春节期间人手紧张,36%的餐饮企业表示人手极度短缺。

北京前门都一处餐饮有限公司副经理、“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吴华侠代表注意到,许多企业正在经历缺人带来的困扰,大部分人员流失都是因为基础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员工的住宿问题,小微企业比大企业对房租上涨更为敏感,招工难导致经营、发展等多方面受到制约。

相似的困境在制造业企业中同样存在,重庆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喷粉班班长卢跃富委员谈起了身边的情况,“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以我所在的企业为例,招不到人的情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技术工人和普工都存在缺口。”

当前经济复苏生产加速,企业缺技术工人的情况更加突出。“我建议将产业发展规划与人才技能规划相结合,培养新型产业工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同时面向产业工人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增强一线工人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以此留人留心。”卢跃富委员表示。

“企业要留住人才,配套政策要跟上。”岳建武委员建议建立小微企业人才培养、驻留和引进的长效机制,以事业激励、发展激励、薪资激励、感情激励等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网络专项调查发现,当前青年群体就业中缓就业、难就业现象凸显,近30%的青年职工认为其技岗匹配度在5分及以下,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杨宇栋委员在提案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将就业能力培育纳入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明确的大学生素质模型、能力标准、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及时跟踪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为提升青年就业匹配度把好前置关口。同时,建立全程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及分众化、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此外,设立青年终身教育培训基金,支持服务机构为35岁以下青年失业者、待业者提供就业培训,让新时代青年有业可成、有梦可期。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高校毕业生不会自动填补企业一线岗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又越来越高,最终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长期并存的现象。”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委员分析说,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对传统低端制造业提质升级,提供更多符合劳动者需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委员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改变就业预期。他鼓励大学生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不要觉得社会变化快就求稳,正因为社会变化快,大学生的机会才多。”

(中工网北京3月6日电)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