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代表风采】技术工人的春天永不落幕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3-10-20 08:14

【代表风采】技术工人的春天永不落幕

中工网记者  李 瑾

一枚枚金色的奖章挂在胸前,这是中国工会十六大上一线劳模代表最引以为傲的“名片”。在1980多名代表中,劳动模范代表占据相当比例。

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明星”,彰显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更以有智慧、有技术、有创造的鲜明时代特色,成为本次大会的新亮点。

好工人永远不落伍

大会开幕当晚,瓦工出身的全国劳动模范葛建华久久难以入睡。“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大会报告中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他。

作为江苏南通四建集团的一线职工,葛建华苦心钻研砌墙盖楼的技术,却从没想过能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有技术的工人不落伍,一砖一瓦都可以砌筑出人生的梦想。只要亿万职工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和葛建华一道进京的全国技术能手、缫丝女工谭德凤,同样没有想到自己能当选为中国工会十六大代表。她的话不多,可一旦说起钻研缫丝技术的事情,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缫丝工很辛苦,整天泡在水里的手经常是烂的。可是,再辛苦的工作总需要有人干,再高端的技术总需要有人传承。我要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有技术的工人同样是社会精英,好工人永远不会被淘汰。”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五年一次的工代会上,众多一线职工和劳动模范代表用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生动诠释着鲜活的时代主题,唱响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主旋律。

工会搭建职工成长平台

从放牛娃到企业焊工总教练,从农民工到中石油专家工作室专家……精湛的焊工技术,让郑秋林在19年里完成自己人生的“逆袭”,不仅成为全国劳动模范,更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工代会会场。

这位来自中油吉林化建公司的一线职工代表,用朴实的言语描述着命运的跌宕:“一个工人只要有了技术,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工会组织为我们提供的技能大赛平台,让我们这些有技术的工人享受到劳动的尊严。”

郑秋林的人生“逆袭”,是众多一线技术能手走上事业巅峰的缩影。自2003年起,全总联合科技部、人社部、工信部举办4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去年参赛职工达到4000万人。全国产业工会和地方工会同时举办各种技术比武等活动,每年都有上百个工种的上千万职工同场竞技。越来越多像郑秋林一样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劳动者的榜样。

山西省电建二公司职工贾向东代表说:“工会开展的技术培训和比武,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感谢工会为技术工人搭建了成才的平台,我们要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职工,回报工会组织的关心。”

当好劳模精神的弘扬者

尽管深秋的北京气温骤降,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李红代表的心却是热乎乎的。聆听党中央的祝词,讨论工会十六大报告,她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高度重视,更感受到劳模群体在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中的使命和职责。

作为江西徐坊客运站服务总台的一名班组长,李红为南来北往的旅客送去了最诚挚的爱心。“我想告诉年轻职工,永远不要瞧不起自己的岗位,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成为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者。”

作为北汽奔驰的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赵郁代表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3年来完成19项技术攻关课题,还为企业进行了上万人次的技术培训。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劳模的更大价值是推动整个员工团队的技术升级。”

目前,全国各级工会创建的1.1万多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工会组织发挥劳动模范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典型代表。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亿万职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争做有智慧、有技术、有创造的当代工人,成为团结奋斗、共创未来的正能量。

有工会搭建的平台,有党和国家高度的重视和珍视,技术工人的春天永不落幕。

(中工网北京10月19日电)

责任编辑:张天一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中工网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