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邵峰:细胞内细菌与受体斗争的观察者(图)
//www.workercn.cn2016-05-20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只希望踏踏实实做点事

  从细菌的入侵机制到机体免疫机理,看上去似乎都与细菌相关,但其实业内知道这是个跨度非常大的学科转变。“生物医学研究的体量是物理化学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里面的研究领域分得非常细,所以这确实还是个比较大的变化。”邵峰说。

  他坦言,能明显感觉出有关机体免疫识别机制研究的关注度更高,影响力更大。“同样是顶级杂志的文章,但其中可能只有不到10%的是备受瞩目的”,在邵峰看来,生物医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必须对其他人的研究有启发,或是对新药开发有贡献。

  他庆幸在北生所,他有条件实现这种转变。“我们所最大的特色就是鼓励年青人去自由探索,提出自己的方向。”邵峰说,“有些人很喜欢说自己曾经在很牛的实验室,导师是诺奖获得者,但换个角度想,你如果不离开导师的领域,很难做出超越自己导师的成果。”

  邵峰将这比喻为自己开荒地还是在别人的地上种树。“你也可能种出一棵参天大树,但那还是张三家的地,我们应该开出更多的地,让别人都到你这来种。”

  “开荒”不易。邵峰说,国内外的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时考虑的主要是候选人能不能尽快出成果,拿项目。“只有在你熟悉的领域你才能做到这些。”

  北生所的固定经费支持,宽松的考核机制让邵峰能在继续原有研究方向的同时,成功开辟出一块属于他自己的新地——细胞内抗细菌免疫机制。相比成为院士等荣誉,这才是邵峰最享受的作为科研人员的成就感。

  “老实说,现在跟风研究非常严重。”原以为在北生所这个桃花源,邵峰过着“躲进小楼道成一统”的生活,但其实他对外界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事情非常了解。他笑称,当了院士后,参加“江湖”活动比以前多了些。但能明显感觉出并没有融入“江湖”。在讲到一些他看不惯的现象时,邵峰会少有的比较激动。对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他也不会给谁面子。“我只是希望大家能踏踏实实做事,少搞人情、关系。”邵峰说。

  “最勤奋的科学家,没有之一”

  “在我看来,邵老师是为科学诞生的一个人。他是我认识的科学家中最勤奋的,没有之一。”在邵峰实验室做访问学者的一名科研人员说,邵峰最打动他的是追求真理和真相的精神,对科学的热情。

  邵峰的生活近乎刻板:上午8点到实验室,吃过午饭后继续工作,晚上8点离开研究所;回家后陪孩子玩一会儿,等他10点睡了再写点东西,12点左右睡觉。

  工作之外,邵峰唯一的事情就是礼拜天带两个孩子出去玩。如果不陪孩子玩,他会整整一周都泡在实验室里。这基本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当然,有时候下午会到楼下跑跑步、打打乒乓球。

  “我最紧张的时候,就是写文章、投文章、改文章。”邵峰说,虽然在做课题的时候很投入,但并没有最后的时间限制。“但结果做出来就不一样了,因为竞争太激烈。”他介绍说,国际上同领域的实验室有上百个,其中有竞争力的也非常多;同一个问题,往往是几个、十几个课题组同时在研究。“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你的文章晚投出去一天,就可能发表不了。”

  “只要在北京,邵老师都会在实验室。”博士生王玉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实验室里,邵峰并非“甩手掌柜”,而是和学生一起做研究,帮助他们设计实验,解决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结果。

  邵峰每周会用两个大半天的时间开学术分享会。十七八个实验室成员分成两组,分别讨论,每个人都要把实验数据拿出来给大家看,谈谈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或者碰到有什么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分享之外,每周五下午他们还会一起讨论最新的科研文章。其间邵峰会针对个别的实验单独开会,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过段时间再碰个头讨论一下:这个实验接下来该怎么做。

  “邵老师对科研的要求非常高,很严厉,但他都是对事不对人。”上述那位访问学者说,“他对自己也很严格,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要持续不断地前进,一定要放低自己,不要沉迷于过去。”

  在前沿探索中,实验失败或没有进展是家常便饭。“我们这儿也有5年没有学术成果的学生,但我从来不批评他。既然是未知的东西,有可能容易有可能难,只要你是在思考、在探索这些问题就行了。”

  邵峰实验室既出成果也出人才。他培养的几名博士后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的特聘教授,开始创建自己的研究团队;毕业的博士生,也都是国际顶尖实验室的博士后热门人选。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