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悠悠寸草心 漫漫报春晖
//www.workercn.cn2015-10-17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72年11月8日,课题组的人们吃完晚饭,匆匆赶回实验室继续攻关。“突然,我们看到了炉子上的青蒿素针形晶体,大家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电话另一端,屠呦呦当时的助手钟裕蓉微微颤抖的声音,让记者感受到他们当年的酸甜苦辣。后来,中国科学家将青蒿素结晶单体命名为II号结晶。

  试毒,义无反顾:“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毒的“小白鼠”。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为了让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实验,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3名科研人员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科研团队又在中药所内补充5例增大剂量的人体试服,结果受试者均情况良好。

  为了取得一手资料,屠呦呦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奔走在疟区。1972年8月至10月,屠呦呦和同事们带着制备好的药物奔赴海南昌江疟区。为确保用药剂量,屠呦呦亲自给病人喂药、测体温,并守在床边观察病情、详细了解血片检查后的疟原虫数量变化等情况。

  最终,课题组在海南完成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任务,还在北京302医院验证9例,均有效。

  1972年11月8日青蒿素诞生后,课题组花了半年左右时间拿到青蒿素纯品100余克,其中一部分制备成为临床观察用药。

  1973年9月至10月,制成的青蒿素原粉胶囊被送往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观察。这一次,结果显示:3例外来人口间日疟全部有效,未见明显副作用。这是青蒿素的首次临床使用,说明屠呦呦课题组所得到的青蒿素就是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的肝炎并非试药所致,而是乙醚毒害。当时需要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但由于药厂停工,科研人员只能从家中搬来存水用的大缸储存乙醚,自己动手用漏斗分液提取。

  后来,实验室的人员大多病痛缠身。钟裕蓉的喉咙下面长了肿瘤,可是回忆当年,她依然很激动:“我是屠呦呦亲自点将,能够在30岁的时候,参加这么伟大的项目,我非常高兴,也很满足。”

  成功,归于集体:“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在肯尼亚的疟疾重灾区奇苏姆省,有个小姑娘名叫科泰新。这个名字在肯尼亚人的字典上找不到,却是中国生产的青蒿素抗疟药的名字。

  1995年,小姑娘的妈妈怀孕时得了疟疾。如果用传统的奎宁或者氯喹治疗,即使母亲能活下来,胎儿也很容易流产或致畸。在用中国的青蒿素抗疟药“科泰新”治疗后,奇迹出现,母女平安!妈妈给她取名“科泰新”,让她永远不忘记中国药的救命之恩。

  古老的“中国小草”释放了令世界惊叹的力量。

  为进一步提高药效,中国科学家还研制出青蒿琥酯、蒿甲醚等一类新药。其中,青蒿琥酯制注射剂已全面取代奎宁注射液,在全球30多个国家挽救了70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且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

  屠呦呦说:“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的确!药物的研创是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即使在今天,也要依靠多方面的协同。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举国体制在当年困难的条件下发挥了极大作用,这种团队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成功,归于集体,属于祖国!那些知道和不知道姓名的人们,如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他们的贡献,都值得被历史铭记。

  85年前,屠呦呦的父亲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句中为她取名,谁料想她真的同蒿草结下生命之缘。

  青蒿素发现已经40多个春秋,如今年过八旬的屠呦呦,仍然活跃在科研岗位上,为扩大青蒿素类药物适应症研究操劳着,为合理使用青蒿素类药物遏制抗药性的产生奔波呼吁着。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