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张晓玫和学生
张晓玫出名了,以一种她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式。
无关科研成果,无关教学成绩,也无关与政府或企业合作的学术项目——张晓玫说,这才是衡量一个学者成就的主要标准。让这个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出名的却是:吃午餐。
6年前,她开始一对一和学生“约饭”。“我请的其实是精神食粮。”张晓玫说。如今,她差不多请了数百顿饭。
现在,“晓玫午餐”已经成了一项制度。新学年,张晓玫会安排助教把她带的一年级研究生排好序,一个个约,必须一对一。张晓玫自掏腰包请客,地点一般在教师食堂,经费控制在100元左右。
虽然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但在赴这桌“精神食粮”前,学生多少有些忐忑。
在4月的那次午餐中,研一的王昊刚打完菜坐回饭桌前,张晓玫马上进入正题:“你对研究生生活的规划是什么?”这个问题让王昊措手不及。
“啊——我还没想好。”
“那你觉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张晓玫继续追问。“核心竞争力”是“精神午餐”的“招牌菜”之一,她经常让学生想这个问题。
“研究生的规划,无外乎几种选择……你不要浪费科研方面的潜力,不要变成单纯的金融民工。”即使隔着一副黑框眼镜,王昊也能感到张晓玫盯着自己有力的目光。她说话也是同一种风格:意思分明,声音洪亮,语速很快。
和张晓玫吃饭的好处是,一定不会冷场。“全程基本她在讲。”王昊回忆。
“但有一就有二”,“强制性”的约饭开了个头,以后再找老师深聊学术和个人选择问题,就不会那么拘束了。
其实张晓玫刚开始尝试这种交流方式时,学生对“精神午餐”并不感冒。有些学生因为长期缺乏和师长深入交流的经验而紧张——在张晓玫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聊天的时候,曾有女生吓到哭;更多的学生是太忙了,比带着30个研究生、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张晓玫还忙,考证、实习、恋爱,哪一样都不省心,没空赴宴。
而这些大忙人,在张晓玫看来都忙得不得其所。2008年从日本求学回母校任教后,她见到不少学生每天事情没少做,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互动,或提不出有效的问题;写论文的时候自己找不到题,会追着她问到底该写什么。大多数学生一切围着工作转,工作的目标又十分单一,都想进四大行、最好的投行,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嘛。
在她眼里,缺乏独立思考导致的浮躁、迷茫和不清醒是学生的普遍状态。
张晓玫迫不及待地想和学生聊天,至少要先见到他们,这并不是很容易,因为研究生不怎么在校园出没,“三年一晃就过去了”。
那就吃饭吧,“反正你们都是要吃饭的吧,我们谁也不耽误谁。”张晓玫想出了约饭这招。到2009年,张晓玫把午餐搞成了一项制度,提前排表,告知学生吃饭日期,保证和每个学生至少能吃上一次。
其实吃饭只是一种手段,张晓玫真正想做的,是尽自己的可能,培养学生的思考、思辨能力。
她给大三年级教授一门必修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算旁听生,这门专业课一学期选课人数有400多名。
“必须提前去抢位子。”金融学院的学生说。但张晓玫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和蔼可亲,不是仁慈。在本科课堂上,不必以“物质食粮”作“诱饵”,地道的成都人张晓玫,给同学们端上了原汁原味的川味“精神食粮”,够辣、够呛——她的课以“虐”出名。
林少华教授:假如我的研究生当保姆我就立马... | 2010-08-25 |
大一新生每天睡自习室苦读19小时 被称“... | 2010-08-25 |
全国劳模王钦峰的“豪迈”人生 | 2010-08-25 |
刘嘉:国赛后有好工作却想冲“研” | 2010-08-25 |
用自主创新托起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 2010-08-25 |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 2010-08-25 |
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收入7年没涨 能力... | 2010-08-25 |
一周人物周刊: 李超 敢拔“老虎牙” 创... | 2010-08-25 |
朱玮:不折腾出名堂不罢休(图) | 2010-08-25 |
“2014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 周元凯:... | 2010-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