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房公训:守护烈士墓 从少年到耄耋
//www.workercn.cn2016-05-17来源: 大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莱芜市茶业口镇崖下村旁的一座墓碑前,一位老翁悲声朗诵,在场的人热泪盈眶。

  “钟叔叔,您当年在石堰屋唱的歌,今天孩儿念给您听!您嘱咐我找到您的亲人,今天您侄子钟铅元看您来了。73年了才找到您的亲人,孩儿对不住您!”老翁痛哭跪拜。

  这场迟来的祭祀,发生在2015年9月22日。守墓的老翁,是崖下村87岁的房公训。从13岁那年开始,他守护钟效培烈士墓,整整73年。

  故事要从1942年11月11日说起。这一天清晨,时任山东省委常委兼青委书记的钟效培率领青委视察团,在莱芜茶业口镇榆林前村开展抗日工作时突遭日军袭击,身负重伤,被崖下村党支部书记房祯奎、村长苏成伦发现并紧急藏在村北地头的堰屋中。随后追来的日寇搜遍了全村并放火烧村,房祯奎被日寇抓走从此下落不明。

  当时情况紧急,党组织安排土郎中为钟效培进行了简单包扎。为避敌耳目,党组织安排儿童团长房公训以讨饭为掩护,为只身藏于堰屋中的钟效培送饭。

  那段时间,钟效培身体虚弱,但仍用尽气力给年仅13岁的房公训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革命故事。从钟效培口中,房公训第一次听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毛主席的故事,听到了自己从未听过的抗日歌曲,也深深被钟效培的英勇坚强所感染、鼓舞。11月13日,钟效培因伤势过重,情况恶化。弥留之际,钟效培说:“孩子,我这次伤得很重,估计很难好了。我想托付你一件事,等把鬼子撵走了,你想办法告诉我的亲人让他们知道我死在这里”。

  烈士的遗愿一直回荡在房公训的耳边,他知道,完成遗愿才能安慰烈士在天之灵。从那时起,每逢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等扫墓祭拜日,他就像对待自家先人一样,为钟效培烈士上香、烧纸、添土祭拜。作为守墓人群体的核心人物,房公训出资、集众人之力为钟效培烈士修坟立碑。为寻找钟效培烈士的亲人,房公训更是五下江西。

  2002年春,已经74岁的房公训独身一人坐上去南昌的火车,去江西寻找钟效培烈士的亲人。4天后,他赶到了兴国县民政局,打听钟效培的老家。工作人员向他要山东方面民政局的介绍信,房公训没有。在那里盘桓了7天,眼看带去的钱就要花光了,他只好回家。

  回家后,房公训一面积极联系当地政府部门和兴国方面联系,一面给烈士修坟立碑栽常青树。他还在崖下村租了三间旧房子住下来,制作了很多印有钟效培事迹和毛泽东像的宣传画,一个简朴的钟效培烈士纪念馆就这样建成了。

  2007年秋至2009年春节,房公训老人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先后三次远赴江西寻找钟效培烈士的亲人,都因各种原因无功而返。2012年秋,房公训第五次去江西,却因为在车站淋雨发起了高烧,被列车长送了回去,住了三个月院才慢慢康复。

  2015年8月19日,开国元勋耿飚将军之女耿焱教授在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王小润的陪同下来到莱芜市茶业口镇,瞻仰汪洋台“抗日烈士纪念碑”,听说了钟效培烈士的有关情况,以及崖下村民义务为烈士守墓73年,房公训5次下江西寻找烈士亲人的事迹。她深受感动,当即表示一定帮忙寻找烈士亲属。

  2015年9月22日,钟效培的侄子钟铅元怀揣家乡泥土和泉水,在耿焱教授、江西有关政府部门和媒体的陪同下,来到崖下村。一个73年前许下的承诺终于兑现,房公训说,“我从此死也瞑目了”。(本报记者 赵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