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钢铁老板叶金保的转型人生(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1-23来源: 中工网——《河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转型前的大势研判 让创业规划有的放矢

  叶金保的转型之举在迁安市引发了轰动和热议,就和当年他第一个在迁安办民营钢铁厂一样。人们议论纷纷,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他是不是疯了”。家人也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他肯定受了什么刺激,要不怎么能干出这种傻事。

  妻子和他闹翻了,觉得他太作,好日子不过非要折腾;昔日的老领导登门了,劝他三思而后行,“钢铁行业现在还能挣钱,等不景气时再转也不迟”;朋友们或打电话或面谈:“你放着手边的钱不挣,却做从没碰触过的行业,小心血本无归”。大家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叶金保却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他相信自己对大势的研判,钢铁业萎靡之日在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另辟蹊径,转型势在必行。

  叶金保的判断是有依据的。在他创建金丰钢铁厂后,巨大的赚钱效应让很多民营钢铁企业一哄而上,他说:“最高峰时,仅迁安就拥有几十家钢铁企业,产能过剩,这样下去市场迟早得完蛋。”此外,钢铁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弊端,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不断加压,都让他体会到,“小钢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2003年,在国家上大压小的产业政策下,金丰钢铁一座128立方米高炉成为迁安市拆除的第一座炼铁高炉。高炉轰然倒地的一瞬间,叶金保预感到,此后还会有更多高炉会被推到。果然,2006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将高炉淘汰标准提高到200立方米。不久以后,又提高到了400立方米。目前钢铁企业的“标配”是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高炉。钢铁产业,进入了大型企业主宰行业发展的时代。而金丰钢铁最大的高炉不过450立方米。在新一轮产业大洗牌之前,叶金保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股疯劲结束了他的“钢铁人生”。

  从钢铁业脱身而出,为什么会选择生物制药行业。两个毫无关联的领域,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叶金保真的想好了吗?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想好了。”支撑这次抉择的背后又是缜密的市场调研。最初,他想从食品和保健品入手,为此,他带领部分企业骨干南下北上,先后考察了郑州三全、杭州佑康和澳大利亚保健品市场等国内外多家企业,经对行业未来发展研判后,均感觉不理想。随后,叶金保静下心来,用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研究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经过一段时间迷惘和冷静思考,最后把探询出路的目光转向科研院所和各大院校,他多次组织人员到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地方寻求转型路径和科技支撑。经过多方市场调研,倾听专家建议,最终选择了诊断试剂行业。

  诊断试剂是生物制药的高端领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诊断试剂销售占药品销售总量的30%-40%,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3%-4%,同时国内市场发展一直在以20%的速度在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让叶金保眼前一亮。他强烈地预感到,如果踏足生物技术领域,没准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充满希望地进入,百折不挠地坚守,叶金保为了在生物制药上干成点事儿,一闯就是十年。

  斩断退路的坚持 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每一个创业者的心中,都有一段留下伤痛记忆的往事。叶金保也不例外。

  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进入生物技术领域,初始抱着美好的预想,盼望在新行当里也能像钢铁业一样,一出手就挣钱。但这次,他想错了。

  2006年,他注册成立英诺特(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设立研发中心,组建了一支由6名博士、15名硕士及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专家研发团队。团队有了,他又投入1000万研发经费,准备当年投入当年见效。但结果却是,1000万元如泥牛入海,最终啥也没看到。年底,一算账,近亿元资金投入没有换来一点产出。

  问题出在哪?叶金保有些急了,他拜访行业专家细究原因,捋清全年资金支出细查规律。终于,他搞清了内中玄机:钢铁是资源型行业,诊断试剂是一个几乎每天都会有专利诞生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而每一项专利的背后都是不菲的研发投入。生物医药行业每一种产品投放市场,都需要经过研发、试制、临床试验等多个环节,动辄就是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叶金保搞明白、想清楚后,突然不急了,他横下心来,耐得住性子,咬牙坚持是继续走下去的唯一路径。他要坚持到底。

  叶金保给自己加压后,信心有了,但又缺钱了。英诺特每一个新品种,研发费用都在百万元以上,从加拿大、德国购买设备,再加上配套资金,在迁安建起的生产基地就花了将近5亿元,研发专家的薪酬,工人工资,一笔笔巨额投入,却迟迟看不到回报,卖钢厂的钱,家里的积蓄陆续投入到英诺特发展中,但依然看不到成效。

  第一年,亏损;第二年,还是亏损;第三年,亏得更多……连年亏损,让叶金保压力巨大,他彻夜难眠、华发骤增。周围质疑声又起,“做钢铁的,怎么能做得好生物技术?”业内专家劝他,生物制药行业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产业,周期长、科技含量高是产业特性,你要想清楚,要想有所建树,再难也得往前走。

  叶金保那股有主意的劲头一下被激发出来,“我离南墙还远,我还未头破血流,所以,我不能回头。”于是,他在忙活英诺特时,又做起了曾经熟悉的外贸贸易生意,用贸易公司挣得钱贴补英诺特的亏损。就这样,叶金保磕磕绊绊,却昂首挺胸地一步步往前走。

  从2010年起,英诺特把每年的研发投入增长到了5000万元,是组建初期的5倍。研发中心的技术带头人张晓刚曾承担过国家重大项目招标课题,获国家、军队(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公司还与中科院、南开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聘请中科院微生物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公司智囊团。此外,英诺特还与中科院等单位建立了科研合作机制,形成了“北京研发、河北生产”的产业链分工模式。经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和时间磨砺,一些诊断试剂开始投放市场。

  守得云开见月明。叶金保的转型之路终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强烈的感受到,曙光来了。

  转变经营思维 让成功变得触手可得

  2015年,在经历近10年打拼后,英诺特首次盈利3000万元,2016年盈利6000万,2017年预计利润可突破1个亿。

  2015年,英诺特产品打入土耳其、印度等国家,优生优育试剂和传染病试剂在北欧医药强国芬兰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一滴血清捕捉到9种病菌,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产品可以做到这一点。2016年,英诺特已研发出48种国家三类新药,产品卖到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叶金保终于不再寝食难安,终于可以舒心欢笑了。回首漫漫来时路,他感慨道,当转型到新行业时,就要遵守新的规则,无论从管理理念到经营思路,都要适时改变。让专业的人干擅长的事,永远是智者的选择。

  可十年前,叶金保没这样的经验总结,跌了跤、吃了亏、走了弯路,才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也是他给其他转型者的宝贵经验。

  当初转型时,钢铁厂很多职工都跟着他走,他也舍不得丢下职工不管,于是,一堆钢铁汉子开始了生物制药创业旅程。

  从德国花巨资引进先进生产线,大家搞不清门道,刚投产时,10盒药剂中有一半是废品。

  产品上市了,叶金保招呼“老部下”负责药品销售,卖惯了钢材的行家里手,套用卖钢材坐等订单上门的套路,导致英诺特门前冷落车马稀。

  用经营钢铁厂的思路经营英诺特,无疑死路一条。想到这,叶金保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变则通,通则达。他开始着手谋变。英诺特不惜血本,从国内大专院校招聘人才,每年拿出600多万元培训经费,新职工一报到,就带着工资和补贴去北京研发中心和合作医疗单位培训,从此,英诺特的生产线“听话”起来。

  他和“老部下”谈心,恳请这些“功臣”腾出位置,然后外聘职业经理人,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英诺特与江苏等10余个省级代理商签订了代理协议,还与国际代理商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销售渠道愈来愈宽。。

  想更好发展,不能故步自封,需要眼光长远。2015年底,英诺特与国内诊断试剂行业的龙头企业——达安基因联姻,双方经过数轮谈判,达成了股权合作意向。几年内,英诺特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2016年初,英诺特与中科院光机所、上海复兴实业合作组建河北艾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建设高端精密医疗仪器制造项目,其主要产品将填补全省空白,也标志着英诺特进入了医疗器械领域。

  如今,叶金保的企业如鼓帆远航的大船,沿着预设航道全速前进。经过十年转型沉浮,他学会了做减法,把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交出去,给专业的人去做。他只做自己专长的事情,或者索性什么也不做,管好企业发展方向,于他而言,就够了。 (记者 魏伟)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