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屠呦呦获颁诺奖在医疗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图)
//www.workercn.cn2015-12-12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寿旦告诉记者,40多年过去,青蒿素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用,目前,美、德等发达国家仍在进行着青蒿素结构改变方面的研究,研发更加有效、更少副作用的抗疟药物。“西药办不到的事情,也许我们的中药就能办得到。”青蒿素的成功范例让寿旦更加坚信,源自植物、动物、矿物的中药在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方面有着不小的优势,让中药更多地走向世界,也是下一步中医药研究者们应努力承担起的责任。

  “屠呦呦的成功,是190次失败后的不弃不馁,是几十年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在省中医院院长吕宾看来,每一个从事中医药科研的人,都应该学习屠呦呦及其团队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以精诚勤勉的心态面对科研中的困难,静下心来,踏实工作,刻苦钻研,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屠呦呦从浩瀚的中医药典籍中汲取创新灵感,创造性地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吕宾认为,这也是中医药研究的未来方向。“中医药研究要善于利用现代药理学知识,善于利用人类科技的最新成果,善于继承的同时要敢于创新,才能攻坚克难,激发中医药更大的效用。”吕宾所带领的团队从“浙八味”之一的郁金中提取到新的化合物,具有保护胃黏膜及抗炎等功效,现在他们正在对新的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药理研究,以期研发出新型的胃癌防治药物。“期待传统中医药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吕宾说。

  “医学科研绝不是‘短平快’的工作,这条道路是崎岖的,需要开拓进取、披荆斩棘。”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认为,真正对科学有贡献的人就是像屠呦呦这样的人,在本职岗位上默默耕耘、团结协作、不懈努力。每一个医学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像她学习,用一颗赤子之心去追求科学,追求对人类的贡献。“获奖并不是她最大的成功,她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的福祉才是最大的成功。任何科学成果都需要时间和效果来检验,绝不能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绝不能只为了获奖而做科研。”

  如今,王建安正着力于利用干细胞技术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组织进行修复,同时也在研究用介入的方法不开刀治疗心脏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目前心脏病患者人数正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健康的主要‘杀手’。”王建安期待着,自己的这些研究能够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临床治疗的实际效果,挽救更多的生命。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教授陈洁看来,屠呦呦身上最闪光的品质,就是对事业的无比热爱,正是这份热爱,让85岁的她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要坚守住一份纯净和专注,坚守住对医学和科学的热爱。始终保持淡泊之心,始终坚持科学精神,执着于用实实在在的成果造福人类。”

  而如今陈洁所在的我国首个集临床医生、护士、心理康复于一体的低视力团队正创新着低视力治疗的方式,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她深爱着这份工作,也期待着能够像屠呦呦一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坚守,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更好地看清世界的缤纷颜色,更好地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专注科研 勇攀高峰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善于创新,勇攀高峰,荣誉的光环背后,是屠呦呦作为一名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和科学态度。广大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将她作为学习的楷模,为浙江科技创新奉献力量。

  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俞晓平表示,屠呦呦传承创新的科学态度值得学习,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对他所从事的绿色生物农药创制研究启发很大。“在菌种筛选、发酵优化、成分提取、制剂研发等每个传统环节,进行技术和工艺的创新都有可能取得巨大的进展和突破,我们做科研必须要注重每个细节。”

  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江武研究员被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迹所感动。他认为,屠呦呦为科研工作者带来许多启示。科研工作应当目标明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为人类造福为己任,屠呦呦的科研经历生动地说明,搞科研需要专注、投入,不计个人得失。“特别是在当下的环境中,科研工作者更应以屠呦呦为榜样,心要沉得下来。”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