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杨鑫发:“折腾”出的“江湖”
//www.workercn.cn2016-10-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吉林一农民工初中文化水平,家中“一穷二白”,风雨无阻创业,终成钻井领域行家,带动劳务输出近200人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③】“折腾”出的“江湖”

中工网记者 柳姗姗 彭冰 

  9月的吉林秋高气爽,在辽源市东辽县金州乡德志村,名气响当当的“鑫发钻井队”大队长杨鑫发,正忙于投资种植大棚果蔬、花卉,看似有些“不务正业”。

  “钻井队早已步入正轨,我搞搞反季种植,为乡亲们找找新商机。”老杨今年57岁,出了名的“能折腾”。30多年来,他数次创业,数次失败,又数次重新爬起来。如今,他已有3支钻井队伍,每年带动全县实现劳务收入数百万元。

  跌倒后再爬起

  小时候,杨鑫发全家6口人,即便尽可能地省吃俭用,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初中毕业后,他跟着父兄在村里的木器厂做木匠,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收入仍只够一家人勉强维生。

  用乡亲的话说,杨鑫发“有胆,敢折腾”。从20多岁起,他就先后在家里开办过木器加工厂、生猪养殖场。十几年间,辛苦没少吃,但天不遂人愿,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下20万元外债,这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可谓天文数字。

  2004年,债台高筑的杨鑫发不得不外出打工,他辗转黑龙江省漠河、绥化等地。然而,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去掉一家老小吃喝,想还清债务,无异于痴人说梦。

  “钻井这行挺挣钱,能不能买台机器自己干?”在异乡务工期间,杨鑫发又萌生出再次创业之念,为此,他勒紧裤腰带,和一个工友合伙凑出2万元,买回一台二手打井机。本以为美好事业从此开端,却没想到二手机器不给力。给打井师傅4000多元工资后,杨鑫发垂头丧气回了老家。

  在家闲待了一个月,杨鑫发越想越不甘心。他不顾家人反对,花费近2万元买来一堆物料,计划自制一台打井设备。半年后,“老杨牌”打井机终于问世。“正常买一台打井机要7万元呢,这半年没白折腾。”

  创业无惧风雨

  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杨鑫发的心却越来越“不安分”,日思夜想,要把买卖干大。为此,他花费1万多元到山东、河北等地学习,四处找业内高手进一步讨教钻井技术。

  1万元,在农村不算小数目,村民都觉得老杨有点傻,他嘿嘿一笑:“在外打工的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一个文化程度不高、没技术的农民有多艰辛。”

  然而,技术学到了手,老杨又遇新难题:购置一台打深井的专业设备需要100多万元,这钱从哪来?老杨下决心赌一把:“东拼西凑也要弄出来。”“你是不是疯了?好不容易过上舒服日子,这钱要是搭里头,倾家荡产都还不起!” 家人百般劝阻,老杨却斩钉截铁地说:“大不了从头再来!”

  2009年10月,买设备的钱总算有了着落,老杨随即招兵买马,拉起一支初具规模的钻井队伍。“当时恰好赶上人社部门出台创业扶持政策,东辽县就业局先后为我无息贷款20多万元,并且牵线搭桥,帮我们从当地国土部门承揽到了项目……”提及这些,老杨不无感激。

  经营钻井队并非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儿。“接连数月待在大山里施工,孤寂清苦不说,有时因地质原因,钻头折在岩石里,一次就得损失5万元。”杨鑫发告诉《工人日报》记者,2011年,他在齐齐哈尔和讷河承包了100眼抗旱井的打井任务,可项目结束后,56万元工程款却迟迟不见踪影,直到4年后,他才在乡劳动保障站站长陪同下,成功追讨回这笔欠款。

  “创业过程有苦更有乐。如今,靠着多年积淀下来的良好口碑,即使行业萧条之时,我们的钻井队也不愁没活干。” 身经百战的老杨,又陆续添置了4台设备,他坚信只要靠技术实力说话,生意就不会衰败。

  致富不忘乡亲

  “村里各家承包地有限,只能混个温饱。每年春种秋收,农忙时间也就3个月左右,农闲时节,村民们多半在打麻将……”率先致富后,老杨一心想帮乡亲们摆脱贫困。

  “要想改变村里现状,首先得改变村民保守的思想观念,成年到辈守家在地,仅仅满足于‘一亩地三分田,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哪能行呐?”为此,杨鑫发走家串户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为鼓励大家“出去锻炼锻炼”,他尽量吸纳本村村民当钻井队队员,但凡乡亲随他出省干项目,他供吃供住,每人每月给开3000元工资。

  村民们多是小学文化,而且从未出门打过工,想家时常闹情绪,日常管理让人头大。 “一个人出来无忧无虑,这是何必呢?”生气时,老杨想过放弃,但他还是挺了过来。

  为了让乡亲们尽快从缺乏技术含量的力工变成钻井领域的行家,老杨手把手教操作,还购买了法律书籍,没事就给大家讲一讲,以增强队友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不过,钻井队吸纳人数毕竟有限。“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走出去,闯荡江湖,开阔视野、增加收入呢?”时值东辽县号召培养劳务经纪人,并出台了相关利好政策,依托乡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杨鑫发靠着朋友们介绍,四处为乡亲们外出打工联系合适的岗位。到北京当保安,去大连渔港做工人……在他积极组织下,村里先后劳务输出近200人,人均年可增收近6000元。2015年,杨鑫发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