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剖析微信群家校矛盾:“孩子还没睡你好意思睡吗?”“昨晚赚了几百万?”

2018-11-26 09:00:58 中国青年报

  如何对症下药建设和谐“家长群”

  笔者认为,改善微信群中的家校关系,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都做出改变,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权责明晰的家校关系。

  一、学校要改变权力意识,树立服务理念,落实教育公平。

  首先,改变权力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学校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要谨记其基本职能是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教育服务。需要把学校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养成在家长和社会的“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

  其次,要更好地落实教育公平。家长反映最多和最担心的问题,其实就是公平公正问题。学校要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目前微信群中的很多冲突都是由于学校觉得“孩子在我手里”,从而觉得说一不二,自己把自己处于不容质疑和不可顶撞的强势地位造成的。

  最后,学校自身应该建立纠错体系。2012年,教育部曾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指导意见》。学校和家长应沟通协商,做到责权清楚。例如,在教学操作上,校方可要求家委会酌情参与改革过程,实时讨论。但对教学专业范畴问题,家长可行使建议权,没有决定权。与此同时,校方亦应守住底线,在教育专业问题上,力求双方沟通理解,但无必要因家长意愿而更改。学校也要保护那些尽心尽责的老师。有人评论说,家校矛盾,正在伤害无数负责任的老师,这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在家长方面,对学校、教师违反教育准则或法律,对学生造成伤害之问题,亦有权要求学校进行改正。

  二、强化教师在微信沟通中的角色担当,提高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

  学业竞争、绩效考评和沉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多重压力,使得一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向家长转移部分教育教学任务,以减轻工作和心理压力。同时,在微信沟通中,不乏颐指气使、傲慢轻辱等现象。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教师角色认同的错位和职业道德的缺失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微信交流技巧和能力不高有关。

  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家长不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与教师的关系更不是仆人和主人的关系,他们是与教师地位相同的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守护人和教育者。在微信沟通中,一方面,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把本属于自己的教育任务和责任随意转嫁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自己所承担的教育任务,也要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协助家长有效实施家庭教育。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老师家长在微信群讨论热闹,但孩子们的缺位问题却十分突出。要明确孩子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更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家校微信沟通平台中,更应该记得先问问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阐述事实、表达愿望、提出自己建议的机会和条件,并尽可能尊重其中的合理要求。

  提高微信沟通技能。实际上,在微信没有普遍使用之前,一些教师不能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恰当地处理与家长关系的事件也经常发生,只是随着微信的普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家校冲突的机会自然变得频繁。除了在根本上要帮助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还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

  三、制定“家长群规范”,顺畅沟通。

  从家长群的性质看,家长群应该是发布家校联系信息的工作群,学校老师在建家长群时,就应该明确界定家长群的性质,并制定清晰的群规。也要加强群友培训,对于哪些是隐私、哪些是工作、哪些是公共空间可以交流的等必须约法三章交待清楚。比如当教师发出的消息比较重要时,要在文末注明“请回复”,家长看后必须回复;如果其他的,老师要委婉坚决表示无关信息不必跟帖。而更深层的,应该加强我国中小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使家校责任边界清晰,因为本质上家长群中的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延续。

  四、处理好家长在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微妙位置。

  家长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有专家指出,比较推荐的一个位置是,家长成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社交的一个协助者,当老师投诉您的孩子一些需要调整的行为时,您可以作为老师和孩子冲突之间的润滑剂,化解彼此之间的对立情绪,聚焦问题的本质核心协助孩子去解决问题。

  五、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师生双方的课业负担。

  微信群家校关系的一个突出导火索就是教师和家长在课后作业的形式、内容和监督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对立。如今,在诸多教学研讨、督导的辅助下,课堂教学的精致化程度已经很高,而课后作业的潜力却远远没有被挖掘。应该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考核中,将课后作业的布置与课堂教学一同作为评价指标,以此提升教师对于课后作业布置的专业性和重视程度。任何时候,都应该从“优化减负”的思路去改善,而不是把责任和压力转嫁给边界的另一方——家长。

  六、在更高层面建立对话协商机制,完善学校治理。

  家校联系制度化,意味着建立了动态的家校舆情库。在这个舆情网络里,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家长及时反馈给学校,家校协进会督促学校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班级家长群也是对话协商机制的一种,但这种群有着某些天然的不对等性质,对话协商的效果打了折扣。如何在更高层面建立对话协商机制?重庆一所小学成立的“家校协进会”,探索通过邀请每个年级、班级不同数量的家长建立校级联系机构,定期和学校领导、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对话,及时商讨学生和家长关切的问题。家校协进的积极作用还在于汇集群体的智慧为学校发展积极建言,是智慧的众筹,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宝贵智库。

  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家庭塑造人,教师影响人,苦难成就人。”要想教育好孩子,家庭和学校必须形成同盟军,有效沟通将是促进家校合作的最好方式。

  (作者范笑仙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1 2 3 共3页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访问三国

  • 专题

    李克强对新加坡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专题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