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尊重多样性严守普适性,避免家校关系“对抗”(图)

2018-10-12 14:20:12 解放日报

开跑车接送孩子被踢出微信群,朋友圈整夜刷屏帮孩子完成奇葩作业……家校关系频频引发关注
尊重多样性严守普适性,避免家校关系“对抗”

  日前,杭州一位高管家长因为开法拉利跑车接送孩子,被班主任和同班学生家长疑为 “炫富”,在班级微信群被集体声讨。当事人回应一句:“钱是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车?”结果,这位家长直接被老师踢出群。开跑车就要被踢出群,一时间引起热议。

  长假前夕,有家长在微信朋友圈整夜刷屏,为了帮孩子完成网上一项奇葩作业……类似事件频发,将家校关系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和谐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家校共育,但家校沟通不畅、间接绑架,或致两者关系异化。家长代替学生做小报,动辄就要把年轻班主任、新手老师炒掉……

  今天,我们该如何建立新型家校关系?

  驾驭不了“微信群”家校关系易“翻船”

  ■本报记者 许沁

  现代家庭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果家校沟通不畅,甚至在微信群拉黑家长,家校关系就会“翻船”。

  公平性是教育的“底线”

  自从有了班级微信群,尤其是现在家长动辄喜欢截屏,网络上的家长舆论瞬间成了最易触发家校危机的导火线。尽管不少学校已推出微信群管理公约,明确规定微信群是家校联系的途径之一,主要以发布学校和班级通知为主,反对在微信群盲目点赞、人云亦云,但因微信群引发的家校危机事件仍有发生。

  “如果老师在微信群没有足够的舆论驾驭能力,很容易被卷入敏感问题。一旦家校沟通失败,家长对老师和学校就失去信任。老师把家长踢出微信群容易,但要挽回家长受伤的心却很难。”绿苑小学校长王晶说。

  作为家校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以家长进课堂、家委会、班级微信群等家校共育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初衷是为了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反映家长对教学的意见,鼓励家长运用资源为学校活动提供协助或志愿服务。但学生的家庭情况各有不同,如果沟通不畅或过度绑架,两者关系很容易“变异”。

  家庭财富背景,就是其中一个微妙的变量。杭州的“法拉利跑车事件”中,有的家长感到再有钱也要低调些,避免引起孩子攀比;也有家长认为,通过创业的合理报酬获得优渥生活,无可厚非,可作为正面教材鼓励孩子好好读书;还有家长表示,应引导孩子通过双手勤劳致富获得幸福生活,即使生活不如意也不要仇富。

  事实上,大多数学校非常欢迎家校共育挖掘家长资源,但也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现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被运用到资源的家长,感觉自己和学校、老师套上近乎了,但没有被运用到资源的家长可能担心自家孩子得不到更多特别照顾,导致对家校沟通不自信。”

  王晶认为,家校沟通既要尊重现代学生家庭的多样性,也要严格遵守教育的普适性,确保每位老师关注学生成长的公平性,这是教育的“底线”。

  鼓励家校多面对面沟通

  在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看来,教育的“顺序模式”正在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以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发挥各自作用,现在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越来越呈现为相互重叠的联系,共同影响着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每个阶段。

  采访中有学校反映,由于过度依赖手机微信,现在年轻家长的沟通能力愈发下降。有些家长在班级微信群“滔滔不绝”,貌似很有“主见”,但与老师面对面沟通能力很差。家校沟通需要情感和诚恳,而微信群交流缺乏语气和情感,老师在微信群点名容易造成误解,不但家长不开心,老师也很憋屈。王晶建议,学校可采取制约措施,除了在微信群发布通知外,更多鼓励老师与家长电话联系或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家长诉求。家长也要通情达理,体谅学校和老师的难处,不要求全责备。

  杨雄认为,家庭教育已进入需要专业指导的时代。一方面,家长需要接受培训;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加强学习。他建议,老师要及时指导家长,但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应平等对待并尊重每位学生,但也不能完全入侵家庭教育,两者要划清界限。只有当家校双方达成共识,才能有效沟通。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李伟涛认为,家校沟通需要共同参与,但更需要智慧,站在儿童的立场,创造积极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只有家校双方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编辑:韩京华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