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剖析微信群家校矛盾:“孩子还没睡你好意思睡吗?”“昨晚赚了几百万?”

2018-11-26 09:00:58 中国青年报

  家校之间“矛盾”究竟在哪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不一致,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笔者认为,微信群里家校关系是现实中家校关系通过信息化手段放大化的结果,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

  一、家校矛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新生代80后家长养育着新世纪的宝宝。80后的新生代家长是高等教育扩招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他们希望参与,期待学校和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家长群体的日益强势使得家长和老师势均力敌,较量便成了常态,于是纠纷频发,带来许多误会和矛盾。

  二、家校权责模糊,边界不清,出现责任转嫁、教育干涉现象。

  随着家校互相介入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家校合作便出现了模糊地带,责任转嫁、教育干涉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候,家长埋怨老师管教得太严厉或者不够严厉;有时候,老师认为家长当“甩手掌柜”不管事;也有时候,家长吐槽一些老师给孩子留的作业成了家长作业。有家长感慨说,“自己成了兼职教师”,很多时候演变成“全家总动员”,孩子的作业真的变成了“家庭作业”。每天孩子的语、数、英各项作业都要家长签字,有时候还得进行批改,写上检查意见;至于布置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一起制作小报、同读一本书、进行亲子诗文竞赛等,则是太正常了;隔三岔五地还要配合学校到班级里教孩子们包水饺、做寿司、摆果盘、剪窗花……很多家长感觉要是没有两把“刷子”,都让孩子在班级里抬不起头,甚至感觉枉为父母。这些都是教学责任的转嫁现象。

  微信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利于家校便捷沟通,但也为教师快速转嫁教育教学任务和责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具体而言,学校的事务,应该分为教育事务和非教育事务,教育事务包括课程教学、学生作业布置、学生评价等,非教育事务则包括校园安全、食堂卫生、购买校服等。对于教育事务,应该由教师负责,根本不需要家长参与,家长过多地参与,将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而对于非教育事务,则应该多由家长参与,比如,购买校服等事宜,就可以全部交给家长委员会负责。

  目前来看,家长过多地参与了作业的修改等教育事务,而较少参与非教育事务。

  三、家长的功利参与使得“剧场效应”显现。

  中国的父母们传统上缺少与学校的配合观念,认为家庭只需要把孩子照顾好就可以了,教育问题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但近几年来家委会的新闻也刷爆了朋友圈。比如,竞选家委会的截图:常青藤名校、知名企业“白骨精”、过亿资金的雄厚财力……还有家委会成员利用家长会劝捐1200元“感恩费”。原本普普通通的家委会,一时之间似乎就完成了“异化”。不少家长参与家长会,也都是有着功利的目的——为了和老师多联系,换取老师对孩子的关注。

  有些家长研究教育少,研究孩子少,反思自己少,但研究老师多,过度参与学校正常的教学过程。在剧场里,一个人站起来,其他人不得不站起来甚至站在椅子上,“剧场效应”也在家长参与教育中有所显现。

  四、部分教师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社会资源紧张,老师在分配资源时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很正常,但也不排除一些老师做事不公正,区别对待,甚至暗箱操作,让本来已经很焦虑的家长过于担心孩子吃亏,从而加倍引发家长和学校的紧张关系。一些老师发现孩子的问题后第一时间找家长告状,把责任往家长身上推,做法欠妥,让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产生抵触情绪。

  五、双方微信沟通存在问题。

  有的家长班级群抱怨孩子作业多,老师表现强势:看不惯你退群;“有的老师则表现冷漠:×××家长,孩子不舒服,我给你们打了那么多电话也不接,你们自己看着办。而有些家长不分时间,凌晨一两点给老师发信息,有的家长用命令式、责备式语气,比如“孩子想上进,在幼儿园作为老师您千万不能打击他的上进心,用心去鼓励他进步,改掉不良的坏习惯”。

  这都是一些小事件,却因为沟通不当问题引发矛盾升级。

1 2 3 共3页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访问三国

  • 专题

    李克强对新加坡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专题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